滨州职业学院 李明月
现场工程师培养:何以可为、何以可能、何以能为
编者按:202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的通知》,提出面向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培养一大批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这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更是职责所在。近年来,我省职业院校与相关企业携手,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本报联合山东省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邀请相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探讨、交流,现择发部分内容,以期推动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全省走深走实,取得积极成效。
高质量培养现场工程师,并使其实现“量产”,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现实要求,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满足紧缺技术岗位人才需求,构筑校企深度合作的培养基石。
何以可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内涵
根据“职业带”理论对不同技术人才实操与理论结构的要求,现场工程师需要兼顾“技术与工程”双重能力,是“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看,现场工程师需要有意识地将经验和学习成果融入与产业结构的互动中,不断调整、融合、吸收知识与技能结构,从而适应整个产业系统的转型升级。基于相关理论和已有的现实经验,现场工程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思维,强调实践经验;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重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养成和内化;面向职业场景,善于发现、解决一线技术问题,着重设计、开发,具有一定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是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何以可能: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是明晰动力机制,搭建“实质化+多元化”培养平台。现场工程师培养旨在实现先进智能制造业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的有效衔接。需要政行企校共同搭建培养平台,开展实质化联合培养。政府顶层设计,制定培养指导性意见,明晰各方权责利,充分保障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行业发布人才需求岗位,明晰现场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能素养。校企联合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共同推进培养工作,开发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体系。二是围绕关键能力,重构“一体化+项目化”培养体系。一方面,一体化制定能力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一般能力——专门能力——复合能力”的逻辑,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工作过程和工程技术发展趋势,确定培养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另一方面,构建项目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牵引,通过工程基础知识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三是突出实岗实践,搭建“学徒化+场景化”实训体系。一方面,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作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主要形式,学校、企业和学生签订学徒培养协议,学生跟随企业师傅进行长时间的岗位见习、顶岗实习和工程实践,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另一方面,构建“校企渗透、阶段递进”项目化实践教学体系,运用数字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基于真实生产任务的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对工程应用、工程管理、设计创新、复杂生产技术等技术应用能力,学训交替进行培养。四是强化质量认证,完善“标准化+国际化”评价机制。一方面,基于岗位适应能力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并构建企业师傅在学校培养与在企业工作的成果互认机制;另一方面,对接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推动加入国际工程认证体系,并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场工程师认证体系,实现我国工程人才职业化、国际化发展。
何以能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滨职实践”
滨州职业学院在智能制造类专业开展的“拉长周期,分类分向”人才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实践,与“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为继续深入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奠定了基础。
一是打造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平台。联合省内外30余所学校、国内外20余家企业成立了“全国高端铝智能制造产教联盟”、高端铝产业学院,共建共享ABB工业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等;与32所中职学校共建“制造类专业联盟”,统合调协各方优势资源,形成产教研共融体,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二是创新“一体、两线、三段、四通”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改革高职三年培养体系,将高职培养体系向前延展三年、向后拓展N年,一体设计“高职前三年、高职三年、高职后N年”培养体系,分别面向高中和中职两类生源分两线、三个阶段培养,开辟了职普沟通、纵向贯通、双向互通、职继畅通的“四通”成长路径。三是构建“贯通化、集群化、模块化、定制化”专业课程体系。“高职前三年”注重培养操作规范,在高中嵌入智造类基础课;中职嵌入技术技能课。“高职三年”注重跨岗复合能力培养,面向高中和中职生源,分别设置补充技能和理论的“平台共享课程+分方向的智造技术应用课程集群+拓展互选”模块。“高职后N年”注重学生职业成长,设置适岗稳岗升岗培训课程,开发进修、取证、研发等定制模块。四是实施“互联网+融合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高中(中职)校教师、企业师傅、高职校教师三方组成的教师团队协同施教,将大赛标准等引入课程;以“高性能活塞”等典型产品智能生产线为载体,在典型产品智能生产线规划、设计、运维、改造等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课堂主要采取“线上学习+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企业课程主要采取“技能训练+在线学习”同步进行,学生在企业真实生产的历练中实现了“阶梯发展、螺旋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