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更有力
“老师,如果他在学校里不听话,你就使劲儿揍!”这是家访的时候,男生子忠的爸爸说的第一句话。“这孩子就是欠揍!”在我明确表示不能通过打骂教育孩子的时候,他还是这样说。
子忠是个调皮且大胆的学生,总是想挑战班级的秩序。学校给学生免费印发了错题本,我叮嘱他们要好好利用,子忠却满不在乎地说:“我不要,行不行?”连续两天习题课后,我布置了错题整理作业,但是子忠不仅不写,还振振有词:“您怕我们消化不良,来点儿健胃消食片呗!为啥布置错题整理作业?我不写,不行吗?”在课堂上,我对他的话一般不予理睬,因为我知道他想成为全班学生关注的焦点。下课后,我叮嘱他几句,他不好意思地笑着点头,承认自己言辞不当。
可是,这一天,他不仅不交作业,而且上课时不抬头。我走到他的旁边时发现他的脖子上有三条长长的红血印,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他一反平时嬉皮笑脸的模样,默默说出一句话:“老师,别管我了!我不想学了!”这时,他的情绪激动,想法偏激。我只能先告诉他:“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请你先冷静一下。我希望中午的时候咱们可以好好谈谈。”
我回到办公室后立马打电话给子忠的爸爸,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那天早晨,子忠家里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大战”,起因是爸爸嫌他学习不用功。他的爸爸说:“从你上学到现在,英语辅导费用花了近10万元,你考三十几分,对得起我吗?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揍死你!”在这样的言语刺激下,俩人动了手。最后,以子忠的脖子挂彩收场。子忠扔下一句话:“我再也不学了!”他跑出家门,来到学校。这时,子忠的爸爸还很纳闷:为了孩子,他出钱出到了这个份儿上,为什么换不来孩子的一丁点儿体谅和上进?
我尝试和子忠的爸爸沟通,并一起分析:从在学校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子忠其实是一个渴望他人关注的孩子,在家里肯定也是这样。一开始,他可能也会做出种种寻求关注的举动。比如,他在学习时需要家长提醒他要专心,但是他不好好地表现;家长与外人打电话时,他却打岔……当这些举动换来家长的呵斥甚至打骂时,他没有得到想要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反而是身体和心灵的伤害。慢慢地,他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观念:“我得不到想要的归属感,而又经常受到伤害。因此,我只能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反正没人真正关心我!”就如动物感受到伤害后会反击一样,当家长再次用单调重复的话语要求他好好学习,甚至用暴力一再刺激他时,他不但不听,反而开始用言语顶撞家长,甚至与家长发生肢体冲突。“老师,你说这可咋整?我为他学习付出这么多!”子忠爸爸的焦躁与抱怨一如从前。跟他接触了几次后,我已经知道他下一句要说什么。于是,我劝子忠爸爸:“此时,子忠与家人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你的埋怨唠叨只会不断激化矛盾。当下最需要改变的是两个人的相处方式。双方已经冷静了一天,晚上可以进行一次谈话。谈话时,你一定要注意避免说教和指责。因为父子二人动手,你也有错。我建议你适当地示弱,承认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错。随后,父子二人一起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以后双方的交谈方式和对学业的规划等。”子忠爸爸表示:“我今晚一定调整态度,与孩子好好地沟通。”
与子忠爸爸聊完,我又把子忠叫出来,先肯定了他这几天表现好的几个方面,比如默写得不错、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等,再问他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一个上午的冷静后,子忠的情绪平复下来,说出了事情的始末。我认为,他说的与他爸爸描述的大体一致。子忠委屈地说:“学习成绩上不去,我也很痛苦。到了初四,各科进度都很快,我的成绩和高中录取分数线的距离越拉越大,我不知道坚持学习有什么意义。回到家后,爸妈只会要求我好好学习,而不告诉我如何才能提高成绩。因此,我现在感到很迷茫。”听着他的一句句倾诉,我了解到他今天的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对爸爸不当说教、打骂行为的反击,也隐藏着自暴自弃的意味。于是,我与他一起分析了他目前的学习成绩与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差距,并再次详细和他解释了中考相关政策及不同学校的录取条件和发展前景。大体梳理完后,子忠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美术艺考上高中的想法。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你可以尝试一下。今晚回家后,你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聊聊这个话题。”子忠点了点头。
第二天,来到学校的子忠又恢复了以往嬉皮笑脸的模样。他告诉我:“老师,我今晚要去学美术了!”他的眼神中除了淘气还多了一份坚定。这份坚定将是他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源泉与动力。
在家校沟通中,我们经常遇到焦虑的家长和看似对学习无所谓的孩子。家长即使磨破了嘴皮子,但仍不能让孩子自主努力地学习。孩子不当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只有深入剖析、找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他找回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使其获得长久、稳定、持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