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全城助考!蓝丝带里飘出“淄博温度” 邹城市:让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一次调研擦出的“新火花” 小学生变身“小农人” 泰安岱岳区:“星火讲解员”专题培训“点燃”红色激情 全面落实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意见  强力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枣庄:“枣•悦读”成校园读书品牌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一次调研擦出的“新火花”

□ 通讯员 宋成兵

乡村书声琅,校园育人忙。清晨,从成武县南鲁集镇实验小学传出清脆的读书声和歌声,展现出一幅充满活力的乡村校园新图景。这些音符也化作笑容绽放在村民的脸上。“真没想到,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公办寄宿制学校。这真是解决了俺的一大难题。”学生陈曦的奶奶发自肺腑地夸赞道。

陈曦就读的南鲁集镇实验小学位于该镇李堂村东,服务周边村庄5000余人口,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乡村学校。去年以来,学校一改萎缩态势,生源、教育质量呈现“双提升”的新气象。是什么让一所发展乏力的乡村学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焕发出了蓬勃生命力?学校的变化缘于一次调研擦出的“火花”。乡村教育要巩固,乡村教育振兴要破局,办公室里没有现成办法,也不能碰出思想火花,只有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与心碰撞,才能听到群众的心声,看到实际问题,收获真知灼见。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崇雷在“校校到”调研中了解到,乡村学校学生较多的是留守儿童、特殊家庭的孩子。即使留在孩子身边的家长,也需要就近务工,陪伴和养育孩子是短板,辅导孩子学习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的教育主要依赖学校。“如果家门口的学校够优质,能吃住,谁愿意舍近求远、费心费力地把孩子送往城里呢?镇上的公办小学能不能改成寄宿制小学?”座谈中,很多群众吐露了这样的心声。潘崇雷意识到,乡村学校再靠原来的模式走下去行不通了,再不进行变革,对不住这些舍近求远去城里念书的乡村孩子。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上级的支持下,去年暑假开始,成武县坚持从实际出发、顶层着眼,创新方式聚合优化教育资源,在南鲁集镇试点开办公立寄宿制小学,南鲁集镇实验小学变革承载起全县乡村教育振兴的探索重任。学校在不增加群众教育成本的前提下,既满足群众所盼,又解决现实之需,让群众尽享教育改革成果。学校在校生由原来的140名一下子增加到400多名,周边村庄生源不再流失,而且连之前想方设法“挤进”城里学校的孩子,也开始陆续回流返乡就读。

“现在的学校和城里的学校一样好,而且同学多,音体美课程开得全,还有很多社团活动。”这学期从城里学校转回来的学生王晓铠罗列着新学校的种种好处。邓婵婵曾是南鲁集镇实验小学一名“留守”的语文教师。面对教室内稀稀拉拉的学生,她的教学激情曾一度减退。“那时虽然也有教育系统组织的教学培训,但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实践;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都是强迫着学。”随着学校的变革和学生的回归,加上智慧教育的覆盖延伸,信息化教育设备倾斜配备,邓婵婵有了更多机会参与乡村与城区学校的联合教研、同上一堂课。现在,她觉得学校的教学氛围和校园风貌已经非常接近城区学校。优质的教研培训、超越书本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她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让她更加专注教学工作。而这种变化表现在全县层面则是,教师交流进城罕见“遇冷”,乡村教师不再热衷于“进城”,乡村学校有了更多的吸引力。

成武县通过贴近实际的调研,向调研要办法,在调研中解难题,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之路,赢得老百姓发自肺腑的掌声。“只要是对孩子成长有利,我们将继续探索变革,努力为乡村孩子提供优质、温暖的教育环境,让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更适合的教育。”潘崇雷说。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