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创刊三十年6 一段珍贵的回忆 永远感恩与怀念的精神故乡 祝贺《山东教育报》创刊三十周年 三十而立

第6版:创刊三十年6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创刊三十年6
06

祝贺《山东教育报》创刊三十周年

□ 孙承武

我在1993年2月从省民政厅借调到山东教育社,参与《山东教育报》的创办。从各地市教育局及其他部门一起借调来的共有9名同志,按当时的说法,报纸创办后,这些人都可以留在报社工作。所以,尽管当时条件比较艰苦,吃饭、住宿都有一些困难,但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山东教育报》创刊号终于面世。大家兴高采烈,工作更积极了,因为每个人都在憧憬着报纸的明天,也在憧憬着自己的未来。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对教育有了基本的了解。

但报纸创刊不久,因上层人事变动,我们这些借调人员的命运发生了重大逆转——通知“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而原单位在我们出来时认为我们肯定会留在报社,都已“送行”,原任工作已另行安排。我们这些人突然“失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为“面子”等多方面原因,我们大多不愿再回原单位,只得重新求职。这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受到的第一次挫折,当时心灵的煎熬至今仍记忆犹新。

同年10月,我离开报社之后,先是挂靠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中心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因为与其他学校密切合作,学生毕业后可拿到中专学历,所以办学过程还算顺利。1999年,我向省教育厅申请创办中外合作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于6月获得批准。2003年,学校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纳入国家统招计划,可以颁发大专毕业证书。考虑到今后的长期发展,2003年,学校在国家AAAA级旅游区——乳山银滩动工兴建新校区。2004年,新校区正式招生。济南、威海两校区共同办学、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式形成,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出任学校名誉校长。我们把“让每名学生成才,让每位教工幸福”作为办学初心,把“中西合璧,知行合一”作为校训,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校风、“敬业乐群”的教风和“乐学笃行”的学风。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获得健康发展。为实现晋升本科的目标,我们付出了巨大努力。2018年12月,经严格评估,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2019年5月,学校更名为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全国首批15所职业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近几年,我们按照职教本科的标准,内涵建设和外延扩展同步用力,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校区占地总面积2678.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9.4万平方米。设有14个二级学院及思政部、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开设67个本、专科专业,形成了文学、经济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跻身全国职业院校第一方阵。威海校区坐落在乳山银滩,背依福山,面朝大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被誉为山东最美大学校园之一。建校以来,已培养学生近7万名,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陆军优秀士官标兵、第27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常彦磊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我本人也获得中国职业教育的最高荣誉——黄炎培“杰出校长奖”,被九三学社中央树为“九三楷模”。

回顾走过的人生旅程,30年前参与创办《山东教育报》的一段经历至今难忘。短短的8个月,奠定了我基本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后来能否走上教育之路就很难说。人生的一次挫折,也使我很快地成熟起来。后来在办学过程中,经历的困难虽非原来可以想象,但既然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无怨无悔、坚定不移。当今,中国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前程似锦。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怎样把学校办成一所中国一流职业大学,成为我和团队的行动指南和努力方向。

《山东教育报》已创刊三十周年。30年来,它为我省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十而立,意义重大。我在工作之余也经常翻看这份报纸,获得了大量有用信息,有效助力了我的教育实践。作为曾参与创办工作的一员,我衷心祝愿《山东教育报》越办越好!

录入:超级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