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商河县孙集镇中心小学 “以球润德”育新时代阳光少年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丝路学院落户韩国高校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探寻文旅融合教学新路径 济南电子机械工程学校 入选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青岛市职业技能社区学院成立 寿光市圣城小学:推行午餐午休新模式 莘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古诗词吟诵比赛 图片新闻 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 “融合”让教育更有温度 枣庄峄城棠阴中学:“沉浸式阅读体验”成为学生的最爱 不尽的友情永远的家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庆祝《山东教育报》创刊30周年】

不尽的友情永远的家

□ 魏保和

提起《山东教育报》,我与很多读者和作者一样,内心有很多话要说。我还是从几个标志性事件展开吧!

2002年8月26日,我撰写的通讯《丹尼斯·斯凯利夫妇的希望工程》刊于报纸“人物”版,并配发了斯凯利夫妇与他们资助的贫困学生丘丽丽的合影照。斯凯利夫妇是美国人,他们在我当时任教的乡村学校不远处租了一个闲置的棉站作为养殖场,引进了一批波尔山羊,雇佣周边的农民进场。这在当时还不怎么时兴打工的时候是扶贫的善举。不仅助农,他们还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他们每年资助我校初一学生丘丽丽1500元,作为她的学费、书费、生活费等开支,并承诺资助她一直到大学毕业。丘丽丽仅仅是他们资助的学生之一,这对老外夫妇深度参与了中国的“希望工程”。我被他们的教育情怀感动了,主动采访了他们。稿子发表后,在学校及周边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我“爬格子”多年来第一次写通讯稿,对我的激励很大。

2004年初春,我被调入县教育局编辑《齐河教育》内刊,还负责县域教育系统的对外宣传,成为《山东教育报》的兼职记者。当时,报社在全省各地市及县区设立记者站,每县区设记者一至二人;我所在的科室主任张庆岭是站长,也是记者。我与他共同策划了多期《齐河专刊》,写了多篇通讯,集中推介齐河的典型做法和典型人物。在这期间,我与《山东教育报》的编者有过多次交流,互动频繁,和很多编辑也就认识了。两年后,张庆岭退休,我接过编辑刊物和外宣工作的担子,继续与《山东教育报》保持着良好的交往。我县记者站在报纸订数和稿子的采用率上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连年荣获优秀记者站称号,我也获得优秀记者称号,因此,报社和局领导对我们的工作是满意的。

后来,报社几乎每年都召开记者站工作会议,目的就是表彰先进,扩大发行量,凝聚人心,集思广益,办好平台,搞好宣传;有时分片区召开,有时集中召开,不仅几位主编、副主编与会,而且时任山东教育社副社长的李文军等人有时候也参加,还几次邀请教育研究专家陈培瑞给我们作报告。经过多次活动,我们不仅和教育社的领导、报社的编辑熟识了,而且也和各市、县的同仁熟识了,彼此相见热情招呼。我们在宾馆里相互串门,彼此之间情同手足。这样的会场,不论安排在济南还是其他城市,大家都积极响应报社的召唤,都甘愿为报社建言献策,为报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都觉得报纸是大家的,报社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报社就是我们基层记者的娘家。活动让我们找到了归属感,也见证了报社的凝聚力。

因工作调动,我于2017年9月回到学校,但2018年1月公布的优秀记者名单中,我仍然位列其中。这让我倍加感动。对报社的这份厚爱,我永远铭记。

后来,编辑部人员也有了大的调整,他们希望我一如既往地撰稿。我想:我与这份报纸和编辑之间多年来建立起来的深厚感情是难以割舍的。尽管编辑分工一再调整,我的工作单位也变了,但偶尔写一篇稿子,还是习惯性地投给这份报纸。

在《山东教育报》创刊三十周年之际,作为《山东教育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和被编者厚爱的作者,真诚祝愿报纸越办越好,人气越来越旺。真诚希望这份报纸能够催生更多新思想,发现更多新观点,传播更多真话语,汇聚更多金点子,推出更多好典型,凝聚更多正能量;还希望报纸敢于揭开暗疾,碰触时弊,刮骨疗毒,除雾清霾,快慰人心。

录入:孙荣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