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蟋蟀
在长江两岸,洞庭湖、洪湖岸边的农村,夏、秋两季,人们常听到的昆虫叫声,除了白天的知了,应该就是晚上的蟋蟀了。天一黑,蟋蟀就开始唱歌,庄稼地、柴草堆、篱笆根、墙角的砖缝,都是它们的舞台。只有雄蟋蟀会叫,雌蟋蟀也称“油葫芦”,是不叫的。
捉蟋蟀最好在夜晚,孩子们悄悄潜伏在蟋蟀叫的地方,仔细听哪儿叫得最欢,就用手电筒照过去。瞬间,被强光照射到的蟋蟀有些发蒙。这时,孩子迅速用手轻轻捂住它,再小心地放进小纸筒里。
蟋蟀以体型大、叫声高者为佳,孩子捉到满意的就要给它安置个舒服的住处。找个玻璃罐头瓶洗干净,瓶底儿压实一层湿土,放上水罐儿和食物。蟋蟀喜欢吃西瓜子仁儿,嗑几个够它吃两天。孩子们捉蟋蟀的目的不只是听它们叫,是让它们互相厮杀咬斗。捉到蟋蟀后,养几天,等它们适应新环境了,孩子们就要让它们争强斗狠,一决胜负。
蟋蟀生性孤僻,都是独立生活,绝不能和别的蟋蟀住在一起。因此,它们之间不能共存一室,一旦碰到一块儿就会厮杀起来。把一只蟋蟀放进装有另一只蟋蟀的瓶子,主场蟋蟀觉得领地受到侵犯,一下子跳起来,然后竖起头上两根比身体还长的须子,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震动出威严而急促的鸣叫,以示警告。入侵者缓过神儿后也不甘示弱,以同样的姿态摆出战斗造型,同时高声鸣叫。两只蟋蟀在瓶子里头对头地转来转去,寻找最佳出手时机。一旦看准机会,就会迅速扑上去,张开钳子似的大嘴开始撕咬,还夹杂着足踢。通常摸爬滚打三五个回合,便可分出胜负。胜者竖翅鸣叫一番,以示声威,败者落荒而逃。
自己养的蟋蟀互相争斗后,选出拿手的,到村子里去比赛。比赛时盛况空前,十几个孩子的小脑袋挤在一起,不错眼珠地盯着玻璃瓶里的两只蟋蟀。随着蟋蟀的精彩咬斗,孩子们不时发出快乐的笑骂声,有时甚至把大人也吸引过来看热闹。
比赛分主客场,主场占些便宜,打上门来的入侵者一般都能激发出守护者的无穷斗志。所以,比赛时把两只蟋蟀放进一个双方都陌生的瓶子里咬斗,这样才公平。
获胜方蟋蟀的主人,在孩子群里特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