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在科学的海洋里看见未来” 青岛农业大学学子入课堂互动新体验 山东胜利职业学院获“突出贡献奖” 农耕用品忆乡愁 “百名专家进企业”打造科技赋能“冲锋舟” “和合”教育助推“五育并举” 莘县东鲁学校举行数学计算专项竞赛 激活乡村教师发展内生动力 图片新闻 《山东教育报》———令我无法动“干戈”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

“在科学的海洋里看见未来”

□ 常强 尹陶陶

“格物致知,叩问苍穹,种子巡天万里,是否会产生新的生命形态?”在威海市实验高级中学的航天育种科普教育基地里,校园电视台的学生自主编导的短片《我们的科学梦》正在紧锣密鼓地拍摄中。

建校以来,该校以“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理念”为引领,依托省级物理学科基地,全方位打造科学育人环境,走出了一条“以物理见长、科学特色突出”的发展道路。

分类课程 科学育人

学校航天育种科普教育基地有700多平方米,被划分为花卉区、水耕栽培区、立体种植区等多个区域。依托基地,学校生物教师开设了无土栽培和蔬菜种植等课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二院的专家不定期到校指导学生进行种子培育,开展小课题研究。

盛夏时节,基地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这块基地不只是我们生物课的实验田,也给我的梦想提供了一块实验田。希望有一天,我能在‘天宫一号’展示我的研究成果。”说到自己的“科学梦”,《我们的科学梦》短片主角——高二年级钱学森班学生战思宇侃侃而谈。

学校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学科课程。据物理学科基地负责人李艳介绍:“在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下,目前物理学科架构了‘三层四类’校本课程群。”课程群从普惠科普类到小课题项目研究,再到大学先修、学科赛事课程,逐级深入,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在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下,我们一直关注学科的融合发展,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建构科学思维体系,探索科学育人的更多可能性。”副校长王爱玉介绍,目前,学校以“融·创”为路径,实现了物理与数学、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已开发100余门校本课程,完成信息学奥赛、物联网、数学建模、无土栽培等40余个融创探究项目设计,不断丰富契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课程群。

转变方式 体验探究

每天大课间,高一教学楼三楼拐角处的水培空间总是“人头攒动”。“今天,奶油生菜长势见好!”“南瓜开出小黄花了!”每种作物的细微变化都是学生兴致勃勃的观察捕捉点。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将实验仪器摆放在学生“够得着、用得上”的就近区域,打造沉浸式科学体验环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随时进行科学探究。

依托风洞实验室、VR虚拟实验、3D模拟体验等探究实验室和300余件实验器材,学校探索“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教学方式,物理教师自制教具30多个,学生自制物理实验100多项。教学方式的转变带动学习行为的变革,学生在体验中逐渐养成主动思考与合作探究的习惯。

“我们把学生自制的物理实验视频导入数据库,将视频产生的二维码粘贴在各场馆的体验展台,供前来研学的学生观摩参考。”王爱玉认为,巧妙运用技术手段,让学生沉浸于求索创新、探究思考的氛围中,可以让科学素养在校园里真正“落地生根”。

团队赋能 精进教研

学校挖掘校内和社会教育资源,建设了一支由“专”(本校特色课程教师)、“兼”(外聘兼职特色课程教师)、“群”(特色课程外的教师群体)三类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团队实施有梯度的培养模式,定期开展学科融通教研活动。物理教师团队还与区域内外学校开展联合教研和帮扶引领活动,并共同开发实施了物理、数学、化学、技术等学科素养培育衔接课程,建立起初中、高中、大学“资源共享——层级过渡——联合培养”的一体化育人模式。

学校以科学启航、探索特色发展的育人方式已初见成效,王爱玉说道:“现在,选考物理学科以及报考科学领域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我们从一些学生身上看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我校的科学环境是一个起点;未来,他们将有更广阔的天空。”

科学扬帆,面向未来。在威海市实验高中的校园里,一个个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正在汲取营养、拔节生长……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