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济南大学“第一书记”伉俪工作纪实 山东推动博士后科研平台合作交流 山东免疫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暨学术交流会召开 山科大辅导员工作室创新“三全育人”实践,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高质量发展

——山东财经大学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 通讯员 于洪良 杨立忠

截至6月底,山东财经大学的近300名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以多种方式完成了4个专题的理论学习;先后完成调研成果转化535项;落实“暖心工程”,发放339.9万元慰问品;开展“帮扶送教”活动,发放扶困助学金2.3万元,解决学生诉求119件,帮扶困难学生749名;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节约能源经费100多万元……这是该校开展主题教育以来取得的初步成效。

入心入脑,学习提境界

主题教育开展伊始,学校党委就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4种必读书目和4种选读书目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悟,强读强记,达到深化、内化、转化的目的。同时,及时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以及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等,努力做到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

各基层党委通过中心组集中学习、“三会一课”、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学思践悟,并且将使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融入主题教育,常学常新。在5月11日“山东财经大学学习强国号”正式上线之际,学校还评选表彰了15个先进单位和172名先进个人,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学习热情。目前,学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注册学员近7000人,党员注册率达100%,学习活跃度一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七一”前夕,艺术学院举办的“弘扬功勋精神,礼赞时代楷模”——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功勋人物主题展,成了广大师生“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打卡地”。

细致精准,调研理思路

学校出台调研实施方案,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山东工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等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开展有深度、有价值、有实效的调查研究。

自4月起,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真调研、调真研”,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到各学院、各部门、各校区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寻找破题路径和办法。一是集中选题。围绕一流学科增长点偏少、高水平成果产出不多、新财经人才培养体系不够成熟、服务山东能力不够突出、管理精细化不足等问题与短板,明确了15个调研重点、390多项子课题任务。二是深入调研。组成专题调研组,由班子成员领题、职能部门协调、相关单位共同承担,合力开展“同题共研”。班子成员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深剖细研,深入基层累计50余次。全校党员干部通过代入式、解剖式、督查式等形式,调研累计400余次。三是有力转化。聚焦调研发现的突出问题,以成果转化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目前,投入980余万元的学生宿舍和教学楼维修改造提升正在施工中。

聚焦整改,发展提质效

学校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提出了 “六个着眼于”——着眼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等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部署,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对接国家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新财经”建设,着眼于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完善,着眼于推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找准问题短板和根源,主动学习先进高校,建立寻标对标清单,提高工作标准,自我加压、担当作为。5月以来,分别召开人事、人才、教学、科研等工作座谈会,问计于众,着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科研产出激励与评价导向等重点领域改革,逐个破题、解题、建章立制,坚定不移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碳中和、金融科技、乡村振兴、区域国别、智能社会治理、海洋经济等学科领域开花结果,确保服务山东的质量和水平再突破、见真章。

近期,学校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水平制度型金融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主题,连续举办了多场全国性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印发了《山东财经大学服务和融入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方案》等。在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方面,学校精准施策 ,下大气力管好课堂、讲座、论坛、出版物等阵地,以制度形式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的审批程序。在新财经人才自主培养方面,获批“公共政策与管理”交叉学科博士点,在国内第一家设立了“乡村振兴学”交叉学科硕士点,增设“新财经”专业7个,2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位居省属高校及全国财经类院校首位。日前,《中国教育报》以《山东财经大学学科交叉赋能“新财经”教育教学改革》为题,报道了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大众日报》以《山财大搭建高层次人才发展“立交桥”》为题,报道了学校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打造财经特色人才高地的做法。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