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非遗传承赋能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博山区共建乡村振兴学院 武城县职业中专学生工学结合“名利双收” 博物馆里修“文物” 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成立 “儒风雅乐”展现中华礼乐传统魅力 暑期实践作业让学生乐享“一夏” 让科技创新的轮子在校园里转起来 挖掘校园文化  助推强镇筑基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高密市姜庄小学

非遗传承赋能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 魏云东 曹颖

“通过专题教育,让本地非遗文化在校园传承中创新发展,永葆艺术魅力,焕发青春活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谈起非遗传承教育,高密市姜庄小学校长杜焕新说。近年来,该校立足实际,深挖非遗资源,以“培养全面而富有特长的人”为办学理念,确立“非遗传承、以美育德”价值导向,打造乡村教育品牌,赋能全环境育人“生态圈”,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有内涵、有温度的高品质学校。

创新模式,全环境育人“向阳而生”

学校采取分层教学与走班制相结合的方式,开发了“启蒙篇、基础篇、中级篇、高级篇”四级校本课程,定期邀请吕蓁立、李玉兰、聂鹏等非遗传承人来校传授技艺;在实践中构建起作品欣赏和技法表现两种课型。其中,作品欣赏课型分为“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教师精析、作品欣赏、分组讨论、拓展提升”6个环节;技法表现课型分为“情景导入、发现探索、合作交流、教师示范、实践体验、展示评价”6个环节。“通过课型构建,让非遗融入校园、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热爱非遗的兴趣。”美术教师王积华说。

同时,学校通过课后服务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普及非遗技术,全体必修“基础篇”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基础非遗文化素养,鼓励有天赋或基础好的学生自主选课,研究更高级课程,体验非遗精髓。建立三种评价方式,教师因人而异,采用即时评价或延缓评价进行提醒、干预和矫正。学校联系驻地商家在淘宝商铺代为售卖,货款用来奖励在非遗传承中表现突出的师生,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全员参与,全环境育人“点亮梦想”

“姜庄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扑灰年画题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身为传承人,我感到很欣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吕蓁立说。

师生积极参与,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10余次,举办非遗公益讲座20余场,让社区居民零距离体验非遗的魅力。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了《姑嫂闲话》等非遗剧目,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定期开展非遗寻访活动,组织学生寻访周边村落的非遗民间艺人;学生与民间艺人面对面交流,现场接受技法指导。开展“非遗我来讲”活动,组织学生到红高粱艺博园担任“小导游”;学生带领游客参观经典作品,鉴赏精品、藏品,提高了自身的欣赏水平。组织学生到非遗工坊等校外实践基地研学,引导学生将天津杨柳青绘画中的大红大紫调色技法融入扑灰年画,使扑灰年画既保持了经典的稚嫩、憨朴特色,又融进典雅、端庄的中国元素。每次活动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课堂,在丰富学生课程的同时促进了非遗的传承。

家校共育,全环境育人“多向互动”

“每年4月,我校以级部为单位开展非遗创作比赛,邀请非遗传承人、有特长的家长和指导教师为参赛作品打分,对优秀作品进行展览。”杜焕新表示。不仅如此,学校还根据师生建议和要求,每年6月开展非遗社团展示活动,各社团进行成果汇报,接受校内专家点评;每年10月举行“校园民俗文化节”,通过“赏民风、知民俗、展才艺”等活动,让人们观摩、点评学生的非遗作品,促使学生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学校成立了扑灰年画少儿研究院,联合扑灰年画的非遗传承人打造了6个年级、12课时的非遗精品家长课程;邀请家长进校园与学生共同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制作一个“全家欢”泥塑,共唱一段茂腔,加强亲子交流,融洽亲子关系。邀请在非遗方面有特长的家长进课堂,走到学生中间,参与非遗传承教育活动,协助教师完成非遗文化育人目标;将“家长开放日”升级为“家校共育超市”,教室、校园全面开放,家长、学生、教师全员参与,实现了家校之间多向互动和深度交流。“姜庄小学坚持走非遗传承特色办学道路,让学生拥有一个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这种创新值得肯定和推广。”高密市教体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夏毅说。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