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杏坛 仰望西柏坡 槐花香 泰山挑山工(外一首) 洪范池 耕耘之路 夏夜蛙声 有爱花便开

第8版:杏坛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杏坛
08

仰望西柏坡

□ 宋俊忠

“七一”前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的日子里,我们怀着十分崇敬和景仰的心情,踏上了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这块革命圣地,追寻伟大领袖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过的足迹,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心灵深处又接受了一次革命洗礼。

西柏坡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所在地。全国解放前夕,这里作为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与井冈山、延安一样,成为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

我们一行10余人从济南出发,沿济广高速、青银高速、京昆高速公路,经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后沿西柏坡高速,急切地奔向西北方向,向平山县疾驶。

盛夏时节的西柏坡,山清水秀,草木葱郁,生机盎然。来到西柏坡岭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松柏掩映、光华耀眼的花岗岩纪念碑,碑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题写的“西柏坡”3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随后,我们又来到西柏坡纪念馆。这座依自然山势而建的纪念馆由12个展室组成,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为铺垫,以解放战争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的伟大革命实践。

步入西柏坡陈列馆前厅,一幅巨大的喷绘照片向我们展示了1948年西柏坡村的原貌,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照片正中由黄镇将军书写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8个潇洒遒劲的大字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向我们展示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纪念馆内以现代化的展示手段,形象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和生活时的精神风貌。讲解员的讲解绘声绘色,加上丰富多彩的表演,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10年前的7月11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调研指导。在西柏坡纪念馆里,他感慨道:“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总书记伫立在印有毛主席“六不”规则的展板前深思了良久。展板上面写着“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当年为中国共产党人定下的规矩。习总书记一一对照着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站在习近平同志曾经伫立的地方陷入沉思。我耳边仿佛回荡着两代领袖的深深教诲和殷殷嘱托!

一间间普通的土屋、一件件漆迹斑驳的桌椅,毛泽东推过的碾子和用过的褥料、王稼祥出访苏联时穿的中山装、周恩来雨夜救乡亲时用过的马灯……2002年12月,西柏坡这些珍贵的文物、感人的故事,给顶风冒雪前来学习考察,重温“两个务必”的刚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的全体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西柏坡,毛主席的旧居是农民曾经住过的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水房,甬路西边有一个磨盘和一个猪圈。讲解员告诉我们,当时住在这里的警卫战士为保持院落的清洁,打算把磨盘和猪圈拆掉,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语重心长地说:“同志们,中国革命的形势发展很快,我们不会在这里住多久的。这些东西都不要拆掉,将来群众还要用的。”

后院是毛主席的办公室,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的多种文电、指示,就是从这里发出的。毛主席曾与同伴们一起在这里商讨战争的策略、对敌斗争的方式,也在这里挥毫书写雄文,仅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的就有20篇。睹物思人,望着办公室内主席当年使用的办公桌、沙发、转椅和茶几,心中油然感悟,毛主席巨手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先辈前赴后继,革命胜利确实来之不易,这将永载史册。

走进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我们热血沸腾,爱国情怀、报国志向在胸中涌动。望着由长桌设置的简朴的主席台、两边的记录桌和墙上悬挂的敌我战略形势图,我们分明感觉到了毛主席那洪亮亲切带着浓重的湖南乡音的话语在耳边回荡:“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参观者激动不已,感慨万千,纷纷在会址留影,记住这美好的瞬间。

离开西柏坡时,大家都心潮澎湃,禁不住频频回望,期盼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领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断创先争优,为祖国和人民多作贡献。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