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读《从小楹联到大诗教课程开发》有感
捧起《从小楹联到大诗教课程开发》这本书,视线所及的几个字拨动心弦,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书中,林秀芳校长写到,她和一年级学生一起学习楹联创作,当时的我恰好就是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当时,林秀芳校长在每周的地方课上与班上的学生们一起读《笠翁对韵》,讲解“笠翁对韵”的典故。我至今还记得,她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们讲解“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喑哑霸王威”这一历史典故,学生们听得十分入迷,课堂生动有趣。大家边读边听边创作,她出上联“天上鸟儿飞”,童趣盎然,生活气息浓郁,学生们纷纷对出下联“地上虫子爬”“花间蝴蝶舞”……虽然对联形式不工整,但是学生们在游戏中初识对联,兴趣满满,乐于创作。
十年的耕耘不辍,林秀芳校长在《从小楹联到大诗教课程开发》这本书中,以“低起点、小台阶”设置楹联诗词创作梯度,详细讲述了从小楹联到大诗教的课程开发体系。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捧起此书,我顿时感觉非常接地气,收获满满。
一、楹联教学的“活字典”
这本书介绍了楹联的基本特点、课程价值、育人价值、创作基本要求、课程的设计、实施路径、评价方法、与诗词课程的衔接、校园诗教课程策略、课堂实施路径等内容,向我们一路展现“从小楹联到大诗教课程开发”的过程、政策及理论依据和基本路径,让读者真实感受到以楹联开启诗教课程的点滴变化。
楹联从哪里来?书中第一章从楹联的基本特点、文化优势、结构特征、分类、教育意义等方面向读者展示了楹联的概况,语言清晰明了,让人读后受益匪浅。即使一名对楹联一窍不通的教师,拿起此书,也可即学即用,可谓一线教师的“活字典”。也拿到这本书时,反复阅读多次,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楹联的了解更加系统全面,也对从楹联课程到诗教课程的设计方法有了全面的认识。过去几年,我也讲过楹联课,但是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方法总结。读完本书后,顿时有一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
二、楹联教学的“真课堂”
这本书向我们呈现真正适合学生的课堂,是真正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及创造型思维、逻辑概括思维等提升的课程。书中详细解读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措施,提供了40多节课例,包括楹联诗词创作专题课、楹联诗词与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综合实践、信息技术等课程整合课例,每节课例后面有评析及相关学生作品举例,从具体个案的角度对课例内容进行进一步说明。
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我多次研读并模仿林秀芳校长《初识对联》这节课。整节课重点突出“兴趣”和“实践”,整节课让学生在动手、听故事、赛读、伴音乐吟诵以及贴对游戏等活动中,让学生喜欢上楹联,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然,书中还有许多实用课例,每种课例都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呈现兴趣盎然、活灵活现的楹联教学“真课堂”,令人读后不禁展开想象。学生就在这样趣味横生的课堂上逐步实现从楹联到诗词的文学积淀。
三、楹联教学的“三策略”
“写”“玩”“行”是这本书提出的从小楹联到大诗教到人的变化提升过程的“三字策略”。从“写”到“玩”再到“行”,本书清晰明了描述小楹联到大诗教的创作方法。“玩”的过程是楹联课程实施的主要路径。教师和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实现“行”,从教师先“行”到师生同“行”,在共同创作、修改中共同品味中华语言文字之美。对书中提到的“三字策略”,我感同身受,与学生一起写对联、玩游戏的过程也是自己个人素养提升的过程,真实经历着“在对对子中学习对对子,通过对对子学会对对子”。每次的楹联创作,都是用心辨字、精心用词的过程,总会让我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这也激励我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促进自身专业能力发展,实现专业提升与个人成长。
这本书真实展现林秀芳校长在楹联教学的路上,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零起点学楹联、作楹联、教楹联,个人素养才能的不断提升。她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线教师的坚持、钻研与付出。正是因为她的执着,让我们看到一节节真实饱满、趣味盎然的楹联课堂,看到一副副语言真挚、音韵和谐的对联,看到一个个好学乐学、巧思妙用的学生。我相信,这就是从小楹联到大诗教的魅力所在,它用春风化雨般的温柔,润物无声地滋润学生和教师的心田,实现师生文化底蕴的提升,让校园内外处处可见联诗生韵遍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