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群文教学,如何处理“群”和“篇”的关系 做好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化学素养 根植区域红色资源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三个融合”赋能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把握青年爱国教育方位

第7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7
【大单元教学研究】

群文教学,如何处理“群”和“篇”的关系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 东平县实验中学 王立新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至爱亲情”“文明的印迹”“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又按照“素养要素”(如朗读、默读、修辞等)组织单元。这既为群文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单篇教学提出了挑战。群文阅读核心是群文教学应如何处理“群”和“篇”的关系 。本文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提供了单元教学设计简案,敬请同行、方家指正。

一、群文教学的实践路线分析

理论界对群文教学的好处有很多论述,对如何实现群文教学提供的案例却很少。一线教师习惯于“单篇精讲”,对多篇阅读的比较、整合,同化、顺应,以及阅读能力迁移和写作创新,往往关注不够,落实不到位。单篇教学多侧重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听,主要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群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现学现用、现用现学的能力。整合能力和迁移能力是群文阅读的重心。

从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很多教师还是愿意走“篇篇精讲+单元整合”路线。问题是篇篇精讲的时间不够用,整合难落实。有些理论型教师喜欢用“大概念”“大单元”来整合教材,甚至直接省略单篇教学,用群任务研习或项目式学习作为主要教学方式。有的以单元内的某一篇课文为核心,整合多篇课外的文章组成一个任务群,做一个小专题教学。有的打破教材单元甚至册的界限,把某些具有相关性的课文整合成一个任务群,通过比较阅读深化某些认识,强化某种能力。这种操作变革很大,的确实现了“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来教”的理念。显然,没有学会以单篇课文做基础,群任务学习只能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好,实际上行不通。

“记忆为王”变为“迁移为王”,用教材学到的知识和能力来解决情境化新题,才是新课标和“新中考”的本质要求。整合教材一个单元的学习资源,以单元任务为教学主线,对单元选文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精讲一篇,自读三篇,在自读中完成整合和迁移。这种“小整合、重输出”的模式简单易行,效果很好。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群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主题:四季之美,亲近自然,热爱生活

阅读策略:学习朗读,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体会汉语之美。

1.春/朱自清【朗读:重音和停连。修辞:比喻】

2.济南的冬天/老舍【朗读:重音和停连。修辞:比拟】

3.雨的四季/刘湛秋 【语法:名词】

4.古代诗歌四首【朗读:节奏和韵律】

(1)观沧海/曹操;(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3)次北固山下/王湾;(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

第一单元的热爱生活主要指亲近自然,不管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紧扣“自然”两个字,所以本教学设计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写一篇抒发对家乡自然美景热爱之情的散文。方法是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找到可以学习、借鉴的写作方法,同时完成学会品味、撰写精彩的语句(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的句子)。任务二:朗读探究。本册第一、二两个单元设计了朗读训练,第一单元主要训练重音、停连和节奏,第二单元主要训练情感、语气和节奏。考虑到朗读的整体性,我们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小专题。

(二)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群任务为主线,以课文为学习资源,以能力为重心,以迁移为目标,以评价为促进。

课时安排:约两周11课时

课时1:学习任务一:写好一篇写景散文

1.情境化导入

我县文旅集团的征文通知。要求大家写一篇描写家乡自然美景的散文。

2.探讨方法

如何才能写一篇获奖征文呢?请大家积极献策,畅所欲言。归纳方法:向课文学习。

3.如何学习一篇课文

(1)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看看能否为学习课文提供帮助。

(2)通读全文,解决生字词,会读,会写,会解释,会造句。

(3)以段落为单位细读课文,分析段内句子之间的关系,概括每段的内容。

(4)把内容关系密切的段合并为层,分析全文的结构,探讨题目、首段和末段的关系。

(5)品味文中的精彩语句或段落,分析课文是如何写的,如传神的修辞、叠词、动词、形容词等。

(6)“灵魂三问”:写什么?言之有物,突出特点。怎么写?言之有序,言之有法。写得怎么样?

课时2:《春》精讲导读

活动目标:1.文中的“春”有什么特点。

2.分析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特点的。3.理解并掌握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课时3《济南的冬天》、课时4《雨的四季》:套用以上活动目标并替换关键词,通过学生的自读完成学习能力的迁移,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

课时5、6、7、8:《东平的秋天》写作和修改

活动目标:1.思考东平县的秋天有什么特点,由哪些景物体现这些特点。2.按照什么顺序描写这些特点,全文结构如何安排。3.能运用对比、拟人、侧面描写等修辞手法。4.写出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

学习过程:(略)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修改建议,完成对文章的修改。

课时9 :学习任务二:研讨诵读技法,提高诵读能力

活动目标:1.掌握教材中提到的诵读技能,读懂文章,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想象浸入文中的艺术境界,用适当的语气、节奏以及重音、停连等方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2.通过模仿提高诵读能力。

课时10 :诵读:自我提升,诵读比赛

活动目标:1.精选《古代诗歌四首》,先反复练习,在满意后录制自己的诵读音频,并和大家分享。2.在班内举行小型诗文朗诵比赛,由语文课代表主持,每个学习小组推选一名评委和两名选手,评委负责对每名选手进行点评和打分。

课时11 :看清得失,助力提高

活动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根据能力的体现分为A、B、C三个等级。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