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杂谈 劳动教育要做活“田”字文章 新闻漫画 优良品质应从幼儿培养 一味“堵”不如巧妙“疏” 课堂教学“留白”有智慧 让非遗文化的“种子”扎根美术课堂

第6版:教育杂谈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杂谈
06
【声音】

一味“堵”不如巧妙“疏”

□ 商河县殷巷中学 田兆民

我的班上也出现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张晓明和刘小曼不知道什么时候好上了,而且好得难舍难分、热火朝天。我多次找他们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他们仍然无动于衷。最后,我不得不把他们的家长请来。双方家长劝说无果,恼羞成怒,拳脚相加,两名学生终于同意不再交往了。可是,强大武力“教育”效果并没有维持几天,他们的“爱情”很快死灰复燃,两人写信互相鼓励。

初二是他们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两名学生成绩不错,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因早恋而造成千古恨。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让他们“爱”途知返?有一天,我读到了一则心理效应,灵光一闪,对,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于是,我干脆对他们的“爱情”熟视无睹,还将他们调到了一桌,和颜悦色地对他们说:“是老师多虑了,同学之间和谐相处是一件好事。希望你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话虽这样说,但我的心里也犯嘀咕:他们会不会变本加厉呢?

没想到,这一调整竟然将事情调出了转机。他们刚开始莫名惊诧,不知道我的态度为什么会出现180度的大转弯,由反对变成支持。但是,他们不再将我视若“仇敌”,也不再躲避我。没有人管束的“爱情”使他们高兴得眉飞色舞、如鱼得水。但是,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他们的情感没有以前那么火热了,卿卿我我的现象大幅减少。歪打正着,我心中窃喜,继续不动声色地观察。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晓明找到我说:“老师,我不想和刘小曼一桌了,您把我们调开吧!”

“为什么?你们不是彼此挺喜欢的吗?拆都拆不散的呢!”我惊奇地问他。

“原先是好来着,可是现在……”他支支吾吾地说不清楚。

“怎么,你小子喜新厌旧了?”我调侃他。

“老师,您不知道她有多烦人,任性还好生气,我真是受不了她了。”他说明原因。

“原先,你那么喜欢她,那么多人说你也不听;现在怎么想明白了?是不是又想和别的女同学谈?”我不依不饶地问他。

“不是。我不谈了,真的不谈了!我以后好好学习。”他赶紧保证。

第二天,我将他们调开了。而他们的“爱情”也就此真的结束了。原来,打都打不开;可将他们捆在一起时,他们反而离开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这就是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忽视。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俎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给自己,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威胁,从而产生抵抗心理,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不断上演。

我们一开始的干涉不仅没有将张晓明和刘小曼分开,反而让他们“同仇敌忾”,使他们更加团结。可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不加干涉,他们却因为一些微小的分歧和不同的个性而缺乏共同点,以致渐渐疏远,最终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或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相信,经过这件事情,我们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会更加成熟,分清喜欢和爱情的区别。而在他们成熟之后,将来也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朱丽叶”与“罗密欧”。这个真实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研究并抓住学生的心理,然后去对症下药,这样就可以避免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剧的上演。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现象,不妨试一试反其道而行之,不再如临大敌,不再棍棒交加;而是增加信任,巧妙引导,给他们自主选择的权利。也许,效果会令你惊喜不已。因为,一味“堵”真的不如巧妙“疏”。

录入:管理员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