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关注 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

第8版:关注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关注
08

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

——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采访札记

□ 袁飞

【编者按】 黄河经甘肃向东,由山东入海。鲁、甘之间,横跨东西,相隔千里,但同源相望,血脉相连。作为在东西部协作中对口帮扶甘肃的省份,山东积极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持续选派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前往甘陇大地,参与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打造“鲁甘智力”教育协作品牌,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双向流动,也使两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谊。

近日,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采访组走进甘肃,近距离倾听山东教育人才的“组团式”帮扶故事。本报特推出“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采访札记”专版,从“小切口”角度,讲述西和职专、礼县三中、渭源一中、临夏市一中、永靖中学5所学校在帮扶队伍进驻后所产生的“大变化”,以点带面,全方位展示鲁甘之间这段“双向奔赴”、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

① 西和职专:获奖的背后

“我跟各位报个喜,刚刚收到通知,我校三支获得全省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的队伍全部取得了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国赛资格!”

9月14日,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采访组走进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职业中专。采访座谈期间,手机上一条喜讯映入该校校长于景辉的眼帘。他难掩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分享了这一喜讯,也让参加座谈会的教师们倍感振奋。

于景辉是青岛经济职业学校副校长。2022年8月,他响应“组团式”帮扶工作号召,来到西和职专担任校长职务。开展帮扶工作一年来,他依托东西部协作资源优势,以双向互动方式在学校办学模式、专业建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师生技能大赛等方面开展新的探索与研究。在2023年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西和职专派出7组教师选手参赛,最终取得了3组一等奖、3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的佳绩,综合成绩位列甘肃省第一名。这是该校参与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在本届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幼儿保育专业技能一组一等奖的该校教师赵琳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正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成果的一个生动缩影。“备赛过程中,于校长先后邀请了多名青岛名师和专家为我们进行线上、线下的培训。6月,我们还赶赴青岛参加了为期一周的研修培训,感受到了真正的校企合作和‘双元制’育人模式。培训中的多屏教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数字化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变革。”赵琳说。如今,在赵琳的课堂上,双屏教学已经成为常态。

与于景辉一同来到西和职专的还有平度市职教中心教师王丽和徐红。和青岛相比,西和县海拔较高,昼夜温差大,气候相对干燥,给帮扶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刚来的半年里,我特别不适应,每天晨昏颠倒、晕晕乎乎,晚上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感觉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谈及初到学校时的情景,王丽数度哽咽:“我一度想到过放弃,但是转头一想,我代表的不只是我自己,还代表我们学校,代表山东的帮扶队伍。所以在心里一直给自己打气,无论怎样一定要坚持下去!”

抱着这样一种信念,王丽积极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以满腔热情投身学校市政专业的建设中,组织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给青年教师“传帮带”,架设起东西部教育交流的桥梁。

“今年,我们专业引进了一位新老师。我希望能在剩余的半年时间内尽可能地帮助他成长,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孩子们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面对今后的帮扶工作,王丽充满期盼。

于景辉、王丽、徐红都是山东帮扶队伍中的一员,也是齐鲁职教人的代表。和他们一样奋斗在甘陇大地的齐鲁职教人,正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尽己所能,援甘所需,从“输血”到“造血”,努力为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践诺这场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

▲在西和职专,来自平度市职教中心的援甘教师徐红给学生上实训课。

② 礼县三中:大山深处的歌声

9月15日,在结束西和职专的采访后,采访组翻山越岭,来到了礼县三中。

这所藏在大山深处的学校,坐落于中坝镇集场坝村,是一所典型的山区中学,位置偏远,交通十分不便。

采访组到达学校时,广场上正在召开“家校同行”主题家长会。我们诧异地发现,参会的家长大部分是学生的爷爷、奶奶。后来得知,这是一所留守儿童占比近80%的学校。

采访过程中,实验楼内传来一阵悠扬的旋律,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循着歌声飞来的方向,我们拾级而上。在教学楼三楼的音乐教室里,音乐教师赵栋正指导春笋合唱团的学生练习歌曲《萱草花》。简陋的水泥地面、陈旧的门窗、偶带杂音的音响设备丝毫没有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他们的脸上泛起自信的笑容。

“其实,在半年前,这里的大部分孩子还是十分腼腆、缺乏自信的。乡村孩子很少有锻炼的机会,哪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吞吞吐吐。”赵栋告诉我们,“程校长到学校了解这一情况后,积极组织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各种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赵栋所提到的程校长,是青岛六十八中学援派的礼县三中校长程鸿生,正是他一手创办了春笋合唱团。来到学校后,程鸿生先后创办了智者读书会、春笋合唱团、萤火虫志愿者社团、羽毛球社团、篮球社团等多个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让山区孩子也有了学习才艺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与其他社团相比,春笋合唱团的涉及面广,能够打破不同性别、年龄与年级的限制,是我们重点打造的‘明星社团’。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像雨后春笋那样,充满活力、茁壮成长。”正如程鸿生所期待的那般,春笋合唱团一成立便吸引了全校学生的目光。每周四下午,学校音乐教室里挤满了前来学习的学生。在一次次的练习、交流与登台演出中,学生们开始敢于展现自我,其自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

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让大山深处飘荡起了甜美的歌声,也让这些来自山区里的动人旋律得以跨越千里、与海相逢。今年暑假,在帮扶团队的协调和爱心企业的帮扶下,程鸿生带领春笋合唱团一行47人,跨越1700余公里,到青岛开展研学活动,并在青岛六十八中举办了一场“山海情”音乐会,帮助“山里娃”实现了“看海梦”。

自2022年8月来到礼县三中后,程鸿生吃、住均在学校。除了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他还积极对接山东的帮扶资源,从硬件提升、教师培养、课堂改革、爱心帮扶等方面着手,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在程鸿生与其他帮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礼县三中逐渐受到了外界的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位来自青岛的校长。

9月10日,在央视《闪亮的名字——2023最美教师》颁奖典礼上,程鸿生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教师代表登台领奖。舞台之上,回忆自己的帮扶经历,程鸿生动情地说:“一年来,我感受到山区孩子的求学不易,他们往往缺乏目标和自信。帮扶老师的努力像一束微光照亮世界,像一支火把点燃希望。”

这是程鸿生对山区孩子的坚定承诺,也是一名山东帮扶教师对帮扶事业的深情告白。

▲礼县三中的春笋合唱团在音乐教室进行日常训练。

③ 渭源一中:给山区孩子种下海洋的种子

9月17日,采访组走进定西市渭源一中。

采访中,校园里用来科普海洋知识的展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所地处西北山区的学校,与海洋相隔千里,为何会有众多科普海洋知识的展板?

“这是学校举办首届海洋文化节时定制的展板。”该校校长逄锦胜介绍道。

“我是在黄土高原上土生土长的西北人,哪里曾见过海洋?”早前,在一篇以海洋为主题的作文里,曾有学生这样写道。

“这篇作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学校的孩子大多来自山区,很少有出去的机会。我们做过一次调研,见过大海的孩子在全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十。” 逄锦胜是海洋特色名校青岛三十九中的副校长,2022 年 8 月作为援甘教师来到渭源一中,“我们就想通过举办海洋文化节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大海,看看大山外更宽广的世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能发挥青岛海洋教育资源的优势。”

逄锦胜的想法得到了对口帮扶牵头学校青岛三十九中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积极联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拥有优质海洋教育资源的机构,在活动策划、校园布展、主题报告、海洋文化宣讲等方面寻求帮助和支持。

“开展海洋文化节,绝对不是制作几块展板这么简单,我们要在全校形成一种‘知海爱海’的氛围。”据逄锦胜介绍,在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协助下,学校开展了海洋知识“山海大讲堂”、海洋知识科普展、“逐梦深蓝”图画展、“向海图强”书法展、“我的海洋强国梦”主题征文等系列活动,未来还将组织学生前往青岛开展海洋研学。

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这些山区孩子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粒海洋的种子。家住大山深处陈家渠村的高二学生王露娜将自己的大学目标定到了海边高校。高二(16)班学生禄安明则在征文中写道:“作为一名西北内陆的中学生,虽不曾见过海,心却向往之。海洋是一位与我未曾谋面的亲人,而我要做的,就是走近她、了解她,相识相知;关心她、爱护她,用心作伴。”

帮扶赴山,梦想向海。逄锦胜带领来自山东的帮扶队伍,在山区孩子心中播下海洋的种子,精心浇灌、悉心滋养,让孩子们看到山外更广阔的世界,实现一场山与海的“双向奔赴”。

④ 临夏市一中:一张飞越千里的“小条”

9月18日,采访组来到本次甘陇行的第四站——临夏州临夏市。

在临夏市一中的课堂上,我们发现每名学生手中都有一张半页A4纸大小的“小条”,上面以练习题的形式罗列着本节课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这是学校推广使用的课堂‘小条’。”七年级语文教师牛文瑾介绍道,“别看它就半张纸,作用却大得很!不仅能提升教师备课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效果。设计这么一张‘小条’要经过两轮备课,先由主备教师结合本课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再由备课组全体教师通过集体研讨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练习题,方便老师即学即测、快速反馈。”

“小条”的创意,来源于与临夏市一中相隔千里的济南育英中学。2021年8月,济南市市中区选派12名支教干部教师赴临夏市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时任十六里河中学办公室主任的李禀轩被选派为支教团团长,并担任临夏市一中校长。来到学校后,李禀轩带领帮扶团队以加强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为抓手,将市中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学校。为了提升当地教师的授课水平,他还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前往济南育英中学跟岗学习,开阔当地教师的视野。

“今年上半年,我有幸前往济南参与了为期3个月的跟岗学习活动。” 临夏市一中教研室副主任马存贤是跟岗学习队伍中的一员,在他看来,3个月的跟岗学习使他能够学习到济南不同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将其吸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之中。

“无论是六十八中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还是育英中学的‘红色育英、人文育英、现代育英’理念,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刚才提到的‘小条’,实际上就是学校老师在育英中学跟岗学习期间学到的教学方法。其间,老师们深入育英中学的课堂,详细了解各学科‘小条’的使用情况,在确认其价值后才开始大力推广。”

如今,在临夏市一中,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的学习内容,“小条”被设计成不同的样式,广泛运用于早读、午自习、课前检测、课堂反馈等不同的教学情境,成为精准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效率的有力抓手。

“李校长将济南先进的教学理念带过来,我们再通过跟岗学习、线上教研将教学理念在当地实施的具体情况和意见想法反馈给济南学校。这其实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觉得,这也是东西部教育协作的另一种价值。”对于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意义,马存贤有着自己的理解。

正如马存贤所言,一张飞越千里的“小条”,承载了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取得的硕果,彰显了济南和临夏两地携手并进、共育桃李的初心,也见证了“泉河协作”从单向帮扶迈向双向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⑤ 永靖中学:济永“共读一本书”

“感谢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同学们的慷慨赠书!我相信,在此次活动后,我们的友谊会像奔涌的黄河一样源远流长。”

9月20日上午,随着视频连线接通,甘肃省永靖中学与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同饮黄河水,共读一本书”阅读共建活动正式启动。在读书分享环节,永靖中学高一(7)班学生魏永琪向屏幕另一端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的师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学生所提到的赠书活动,是两校阅读共建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学校立德楼的“悦读时空”书吧前,校长郭福祥向我们展示了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所捐赠的书籍。我们随手打开一本书的扉页,“至善修德,东西协作”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至善’是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的校训,‘修德’则代表着永靖中学。”据郭福祥介绍,“共读一本书”的书单由两校学生共同推荐决定,随后由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善集市”爱心众筹项目提供资金选购书籍,并分别在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寰宇图书馆和永靖中学“悦读时空”书吧设立共建专区,供学生借阅、浏览。

从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到永靖中学,从黄河下游到黄河上游,“一本书”的“沿黄漂流”过程实际上也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见实见效的过程。2022年8月,济南大学城实验高中党委委员、副校长郭福祥来到永靖中学担任校长,成为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的一员。一年来,他积极牵头联络济南的帮扶学校与永靖中学签订帮扶协议,成立帮扶指导团队,最大程度地发挥“组团式”帮扶和东西部教育协作的价值。

“永靖中学地处黄河之畔、永靖城区,校园环境优美,硬件设施比较完善。但我们发现,这里的孩子普遍不喜欢阅读,导致他们的视野狭窄,人也不够自信。”在与其他教师讨论后,郭福祥决定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手,让“书香”浸润校园。一方面,他积极争取济南爱心人士的帮助,充实丰富学校的图书资源,精心打造图书文化长廊、阅读角、“悦读时空”书吧等阅读空间,让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随手有书可看;另一方面,他要求各班级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课,借助每周升旗仪式开展“好书荐读”活动,保障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引导学生阅读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还要发挥家校社合力,让学生时刻处于阅读的环境之中。”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的援甘教师肖萌音将教师读书小组、家长读书分享会等经验做法带到永靖中学,带领教师和家长一起读书,营造了浓郁的读书氛围。

“书香校园”的打造,带来了学校师生面貌的改变。对此,高二政治教师张佳颖体会颇深:“从读书空间的开放到‘好书荐读’活动的开展,从‘悦读时空’的设置到开满阅读课,学校读书氛围日渐浓厚。这一切都得益于郭校长和各位帮扶老师的带领。作为一名当地教师,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如今的校园内处处弥漫着书香之气,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同时,在课堂上也能感受到学生们那种求知的渴望。”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们将济南书香校园建设的经验带到学校,让黄河上下游的孩子都能在‘同读一本书’活动中浸润‘书香’、健康成长。”在郭福祥看来,“同读一本书”的背后,是两地学校心手相牵、结对发展的共同心愿,是济南、永靖两地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同样也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所结硕果的生动缩影。

▲在永靖中学,来自济南外国语学校的援甘教师肖萌音给学生上音乐课。

后 记

历时7天,行程1400余公里,到访甘肃省5县8校,采访校长、教师与学生40余人……9月21日,随着对最后一站永靖中学的采访结束,本次甘陇行也正式落下帷幕。回顾一周来在各地各校的所见所闻,“变化”一词成为采访组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感触。

从省级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最好成绩为三等奖到获得“3组一等奖、3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的历史最佳成绩,这是西和职专的师资之变;从山区孩子普遍沉默寡言、缺乏自信到让“大山深处的歌声”飘到海边,这是礼县三中的学生之变;从作文本上的“哪里曾见过海洋”到让校园中每个孩子了解海洋、向往海洋、走近海洋,这是渭源一中的视野之变;从“主要依靠教材”到运用“小条”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这是临夏市一中的课堂之变;从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到学校处处萦绕的“书香”,这是永靖中学的育人之变……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和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所取得的实效。其中,既有真金白银的投入、真抓实干的支援,也有真情实意的帮扶。从黄海之滨到甘陇山区,来自山东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立足双方实际,坚持普职并重、内外并重、“软”“硬”并重,让教育“输血”与“造血”结合、支援与合作并举,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因材施教,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的共享共通,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希望和动能。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续写一段跨越千里的‘山海情缘’”,是鲁甘东西部教育协作所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是山东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队伍共同谱写的动人故事。如今,这一故事仍在被继续书写,越来越多的齐鲁教育工作者正怀揣初心和使命,加入帮扶队伍中来,搭建起东西部协作的教育桥梁,延续这段跨越千山万水的“山海情缘”。

(本版图片摄影:何泓辰)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