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武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驱动县域职业教育跨越发展“新活力” 做一名国家需要的制造业大国工匠 最难忘却的是一路陪伴

第4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4

最难忘却的是一路陪伴

——记山东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兴达

孙芹宝

在山东省第十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决赛中,全省高校的154名青年教师齐聚赛场,“点兵”角逐。来自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青年教师张兴达经过校赛、市赛和省级初赛、复赛,最终在决赛中突出重围,获得了工科类决赛一等奖。

近日,又一年的校级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在校园里火热开赛。青年教师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那么,张兴达的一等奖是如何得来的?又会给准备参赛的青年教师怎样的启迪?

“你能行”三个字,陪伴他砥砺前行

“从校赛、市赛到省赛,整个赛程持续一年,时间漫长;20个节段的材料反复修改,内容枯燥;准备材料期间会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我的内心感到惶恐。”张兴达说,“回想参赛之初,自己最简单直接的念头是:去学习,想进步,努力一把,试试看!”

凭着一股“孤勇”气,一切困难仿佛变成一层层的阶梯,等待他去不断攀登。

备赛期间,学校组成了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为教师们打磨比赛材料、提升教学能力,提供指导和帮助。

校长王发明就是专家团队中的一员。在其中的一次磨课中,王发明从教学设计、案例选取、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气、形态等方面,给了张兴达中肯的评价和指导。当听说他对课程选择、自身能力缺乏信心时,王发明坐在他的对面,语气恳切地说:“站上这个讲台,我们就相信你一定能做到最好,你自己更要坚信你能行!”

这让张兴达备受鼓舞。从此,“你能行”这三个字就陪伴着他秣马厉兵,激励着他咬牙冲锋、不断前行。

“坚持住”三个字,陪伴他攻坚克难

为了比赛,张兴达做了充分的准备。关于第一版材料,他足足整理了接近300页的20个ppt、 100页的20份教学设计。

可他自我欣赏和满足了没两天,专家现场指导时,他只汇报了20份教学设计中的一份,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就写满了两大张纸,接近40条。

他压住了跟专家辩论的冲动,建好新的文件夹,从头再来。

事实证明,“听人劝,吃饱饭”。现在,他再回过头来看40条意见,觉得专家的意见很含蓄,也很中肯。

“真正的成长大都起始于无知,之后是忍耐与坚持,最后是明悟与反思。只要用心继续往下走,柳暗花明未可知。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住!”张兴达表示。

张兴达也体悟出了自己磨课的小秘诀:团队力量。

在自己选定的一堂课中找一个闪光点,或许不难;但在一门课的20个节段中都找到对应的闪光点,还要结构完整、成体系,是很难的。这时,团队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备赛期间,一支由青年教师组建的备赛团队不时开展“头脑风暴”,挖掘问题,梳理思路,反复钻研,确立角度。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我给我们团队的微信群起了个名字,叫‘一筐青椒’。”张兴达笑着说。“青椒”对应“青教”,一群青年教师的“青教赛”,在青涩中透着热情。

“放轻松”三个字,陪伴他稳定发挥

到了比赛末期,核心工作是磨课,自己默讲,随机抽讲,专家汇报讲,定期公开讲。磨课是让人感到压力最大的环节。而抽讲抽到自己不满意的内容、重复的内容时,张兴达也会产生抵触情绪。

有一次,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肖永霞问他:“兴达,下午有时间吗?要不要再组织讲一讲?”他直接回复说:“没心情。”

现在说起这件事,张兴达心里仍觉得很惭愧,也很感恩领导的包容。

张兴达回忆,那时,学院领导经常会到他“闭关”的屋子看他,帮他放松紧绷、烦躁的情绪。

到了复赛、决赛的现场,选手们前期准备的水平都不差,这个时候更加考验选手们的临场发挥能力。这个时候要坚信:苦没有白吃的,课不是白磨的。要自信地对自己说:“嘿,放轻松!”

“站在比赛现场的讲台上,顶级的专家评委团队坐在台下注视着你,直播镜头后面还有千千万万学生、同事、家人、网友在关注着你,说一点儿都不紧张那是假的。”张兴达表示,内心的紧张甚至会让脸上的笑容都有些不自然。

张兴达迅速调整好心态,尽快进入讲课的状态。他把台下的专家评委和万千网友当成自己可爱的学生,跟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情绪的互动,提醒他们这个解题思路有陷阱,那个知识结构有难度,甚至可以注视着他们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如果还有疑惑,我们可以探讨另一种学习的角度……”

“爱上它”三个字,陪伴他教学成长

现在,每当有同事向张兴达求取得奖“真经”时,张兴达都会先提出一个问题:“参加青教赛的目的是什么?”

“参加青教赛的根本目的是以赛促教,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与改革能力,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经历了比赛的全过程后,张兴达对“以赛促教”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准备大赛的一年里,经过校内外专家的指导,他学到了“课程重构”:充分结合课程所对应的行业岗位需求,选取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实际产品生产案例,将课本知识打散重组,融入生产案例的每个操作环节,课程学完、流程结束、产品成型。

张兴达说,参加大赛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就是让他爱上了自己所教的编程思维(Python)这门课。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他仿佛与编程思维这门课程谈了一场“恋爱”。当他和课程一起出现在讲台上时,他从原先的陌生抗拒、惶恐不安变成了胸有成竹、骄傲自豪。

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经过日常教学中的实践验证,学生们纷纷表示,课程内容变得有趣了、有用了,学起来更加有信心了。

“得个一等奖有啥好说的?最难忘的是学校领导、同事们的一路陪伴。我唯有脚踏实地,秉承立德树人理念,持续不断地探索教学创新,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兴达表示。

张兴达在比赛现场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