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新样式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含金量较高的复杂学科,如果教师单纯讲述知识,学生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发现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有更多自主性,所以他们更愿意参与其中,收到的教学效果也更值得期待。小学数学教学从发现角度切入,能够帮助教师校准教学设计方向,切实优化教学设计形式,彰显数学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堪称数学教学的新样式。
一是自主探究,提出思考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尽可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探索知识,产生新的认知,从不同角度提出多元化问题。教师要将自主发现融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进而发现和提出问题。让自主探究成为数学学习的新风尚,为高效课堂生成做铺垫。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一课时,教师可以《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五六岁的曹冲利用石头为大象称重。假如现在让你为一头大象量身高、身体的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呢?”在故事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探索知识,梳理这节课的内容,迅速掌握知识点。随后,教师让学生表达自身学习感受或疑惑之处。课堂学习氛围是宽松的,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对知识有很多个性化理解,产生的疑问也比较多。他们纷纷将问题展示出来。“尺子的刻度为什么是从左到右逐渐变大的,而不是从右到左逐渐减小的?”“测量铅笔的长度时,为什么不直接用米尺呢?”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可笑、荒唐,却是他们梳理文本后最真实的想法。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逐一解决。这样才能最终达成学习目标,凸显数学学科的特点。
二是提出假设,生发应用意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极强的跳跃性,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存在差异。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对问题的认知和假设是肤浅的,存在认知浅层次化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相对单一,不能进行全方位切入。基于此,教师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提出多元化假设,拓宽学生的思想维度。要尽可能地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将自身潜能展现出来。《观察物体(一)》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为快速达成目标,我讲述了一个趣味化的故事,让学生在聆听中做出假设和判断:“妈妈给花花买了一个小猪存钱罐,她兴奋地邀请好朋友们前来观赏。请你想一想:他们分别会有怎样的描述?”学生纷纷根据自身的认知提出假设。学生提出的假设五花八门,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假设,都是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如有的学生提出假设:圆圆的眼睛、长长的睫毛、大大的鼻子;而有的学生则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扁扁的鼻子,嘟嘟的嘴巴。在多元化的假设中,学生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观察物体本身,而是从不同视角出发展开假设,思想维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和拓展。
三是推理证明,完成综合运用。发现学习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是前提条件,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解决问题,探索知识的源头,发现学习的规律。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学生提出相关假设后,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进行推理证明、深度探究,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获得更多的启示和感悟,体会到参与之趣、思维之乐。例如,教学《不进位加》一课时,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学习探索。他们很快掌握了知识的精髓,同时提出相关假设:“既然加法计算可以用摆列的方式完成,摆列既有趣味性又能提升动手能力,为什么还要用计算法呢?”“借助摆列将加法计算呈现出来不就可以了吗?”针对学生心中的疑问,我让学生进行实践验证。经过推理实践,学生很快发现了加法计算的优势,其实践运用意识增强了。发现学习过程中,推理证明是核心内容。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尝试,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当学生能够运用自身习得的知识顺利完成实践操作,掌握具体知识,从纸面学习延伸到实践操作,这时,教学活动才算成功。
四是得出结论,提升数学素养。发现学习如何将学生推向学习前沿,让他们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知识内涵,完成认知体系构建,是课堂教学最需要关注的维度。对知识进行验证后,学生会发现一些假设是正确的,而一些假设会被推翻。如果能够让学生自主归纳,将知识的本质梳理出来,学习效果就会与众不同。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我没有直接讲述知识,而是采用发现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提出问题,解决相关疑惑。这种学习形式看似简单,实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习活动结束后,我没有急着结束课程,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如有的学生从时针和分针关系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归纳,采用实物观察的形式,发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经过多元化的分析,学生对知识点有了系统总结,同时对发现学习方法有了崭新认知。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成为学生思维升级的过程。借助发现学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深刻,知识体系构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作者单位:临沭县第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