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基础教育 诸城经济开发区学校开启校园安全治理新模式 图片新闻 蒙阴县富民小学 农耕趣味运动会“红味”十足 郓城县黄安镇梁庄小学 开展“寒露”节气主题活动 济宁市实验初中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仪式 无棣县车王镇小学 开展区域联合规范教研 荣成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 构建家校社协同实践育人新样态 立足新课标推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第7版:基础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基础教育
07

荣成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 构建家校社协同实践育人新样态

□ 翟玮

“从学校回来后,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他连被子也不叠,鞋到处放;现在,他不仅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而且经常抢着干家务活儿。最近,他爸过生日,他还独立包了一顿饺子。这样的实践教育,一个周太短了!我希望再长一点儿,或开展的次数再多些。”这是学生隋鑫的妈妈写在荣成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培训回访问卷上的反馈。

随着越来越多的家长提出这样的希望,如何推动家校社全面参与实践教育,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后,学校联合县域内中小学校、城市社区,构建了“常态化、协同化、融合化、一体化”的实践教育平台。

多元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

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学校采取“深入学校调研需求、基于师资评估优势、组建团队合力开发”的技术路径,全面整合家务劳动、社会服务、传统技艺、考察探究、专题活动、研学课程等,构建具有基地特色、“五育并举”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三结合”的原则。一是必修课程与自选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点单式”课程菜单。二是实践课程与主题教育相结合,如在全国科普日开展“科学家们的爱国情怀”宣讲,开展生命主题教育“急救包扎”课程和节日课程“端午粽飘香”的劳动实践。三是基地课程与研学课程相结合。学校作为省级研学营地,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出了“红色研学——铸魂育人,薪火相传”“金色研学——走进博物馆,感知大荣成”“蓝色研学——品海览胜,畅想深蓝”等系列研学课程,引领学生“研中学”“学中研”。

丰富的实践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荣成市好运角中学教师王华说:“当我看到学生邢俊宁站在台上发表声情并茂、气场十足的演讲时,内心受到了震撼。今天,这名在学习上一直很自卑的学生勇敢地站到舞台上,自信地表达对父母、老师的感恩,收获了全场师生的赞许。”

多方联动

实现“基地+学校+社区”全域育人

“我们每周三下午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看到您这里有很多的好项目,想邀请老师入校为孩子们开展社团辅导,可以吗?”“我们学校上了激光雕刻和木工的设备,老师们还不会用,您能否来帮我们指导一下?”……学校时常接到来自县域内中小学校的各类培训需求。基于此,在市教研中心的支持与帮助下,学校充分发挥“项目研发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的优势,主动对接各中小学校,通过共享课程、共享师资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辐射带动其劳动与实践教育发展。

荣成市青山小学王校长感慨道:“市综合实践活动实验学校的老师来到我校,帮助我们组装、运行机器设备,指导我校教师提升实践指导能力,开展学生社团项目活动指导。他们个个都是高手!”

在荣成市府新社区党支部刘书记看来,假期最大的难题是双职工家庭孩子的安置与管理,幸亏该校“馨园”志愿服务队提供了团队拓展、传统手工制作、科普实践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居民十分满意。

多维载体

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学生们反映,他们对劳动实践特别感兴趣,但身边没有资源,不知如何入手操作,希望有相关的视频、图片可以随时使用。

基于此,学校成立了微课资源开发团队,依据省编劳动教材和本地实际情况开发微课资源,使其同时适合移动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截至目前,收入资源库的微课已有286节。学校利用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科普网站进行线上推广,并根据县域内各中小学校的需求服务线下教学,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资源共享。

爱好手工制作的学生王美媛说:“在学校时,我发现手工制作特别有趣。但在那里时间短,我仅体验了几个项目。后来,我在基地公众号和学习强国平台上找到了很多共享微课。现在,我每个周末都上去学习,制作了中国结挂饰、衍纸书签、泥塑作品等,可有成就感了!”

家长、学校及社区的需要与认同坚定了学校前行的方向。“我们就是要踏踏实实地以实践为载体,致力于组建一支师德高尚、富有情怀、身手不凡的实践教师队伍,致力于建设与时代接轨、丰富多元、坚实有力的实践平台,助力学生踏上科学、智慧的人生路。”学校校长李济平满怀期待地说。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