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大气魄谋划大力度推进大平台赋能 济南市数字教研中心揭牌成立 黄河流域电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在德州启动 第六十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举行 我省12人入选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 山东开放大学 全国首个省级全民终身学习中心建设项目获批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遇见乡村“大先生”】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记济南市历城区河东小学教师张烁通讯员王淑卿

张烁是在省城长大的城市姑娘,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没想到的是,她的教师生涯却始于一个她从来没去过的小山村;更没想到的是,她来到济南市历城区河东小学后就扎下根,再也未离开。任教9年来,她先后获得“济南市优秀班主任”“济南市优秀乡村青年教师”“历城区教学能手”“历城区模范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成为“济南未来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的一员。2022年,她成功入选“教育部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成为历城区唯一入选的乡村教师。

2014年暑期过后,刚刚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的张烁成为河东小学的一名教师。这所乡村小学的简陋程度超乎她的想象。当时,校舍还只是一排排平房。美好的憧憬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巨大落差,以致失落感涌上张烁的心头,但她在学生的眼中看到了太多的期待。一堂语文课让她坚定了留在这里的信念。那堂课上,她给学生们讲了很多新鲜事情,他们兴奋地围在张烁身边问个不停:“老师,你坐过飞机吗?”“老师,你去过北京天安门吗?”……他们纯真、渴望的眼神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那一刻,张烁忽然意识到“乡村教师”这4个字真正的分量和意义。“留下来吧!”她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这里的路边有花香,这里的坡上有牛羊,这里风吹麦浪,这里的孩子同样心明眼亮。”留下来,做这些农村孩子的眼睛,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引领着他们越过山丘,去看神奇的世界,去探究无涯的知识。

陪伴和爱能改变一切!张烁真的喜欢当教师,这使得她始终能满怀激情,潜心教学,乐此不疲。在工作的第一年,她就接过了一个棘手的班级:人数多且学生各科成绩都非常落后,个别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及格。张烁牺牲休息时间,给学生补课,从一年级的知识一点点开始补。在语文课上,她借助农村小学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爬上山坡土丘,在他们最熟悉的地方汲取知识。春天,桃红柳绿;夏天,蝉鸣蛙声;秋天,落英缤纷;冬天,雪飘霜冻。慢慢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了,成绩自然也提上来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学期过去了,她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跻身本区域前列,学生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在班级管理方面,张烁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她坚持“坚定而有爱”的教育原则,宽严相济,对待学生耐心、细心、用心、关心,如春风化雨,因此深受领导信任、学生喜欢、家长认可。白天,她利用午休时间辅导学困生;晚上,她在微信群里与家长、学生交流。课堂上,她认真讲课;课下,她和学生打乒乓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了帮助一名学生改掉不写作业的毛病,张烁每天晚上都通过微信监督他完成。为了发挥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性,她积极培养班干部,让他们来当班级的小主人。她所带班级班风纯正、学风优良,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文体比赛中一直稳居榜首,因此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集体,她则被评为济南市优秀班主任。

小钰(化名)在学校里乖巧听话,成绩优异。在她的作文里,爸爸勇敢、妈妈温柔,让同学们羡慕不已。可每次张烁提出去家访,她就百般推辞。等张烁终于走进她的家里才得知,在她刚出生不久,爸爸就去世了,妈妈也离家出走,她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作文里的爸爸、妈妈都是小钰想象中的父母,从来不存在;所谓的乖巧听话,都是她努力装出来的坚强。张烁止不住流下泪水,并且把小钰揽进怀里,轻声告诉她:“妈妈就在这里,我愿意成为你的妈妈!”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张烁渐渐感觉到,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河东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很多学生家长都去市内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学生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都不好;有些学生很少出门,连趵突泉公园也没有去过,见识比较少。

针对这种情况,张烁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自学沙盘、OH卡牌、心理绘画等心理辅导方法,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她设立“周末影院课堂”,带领家长们一起读书;组织开展“暑期妈妈”活动,带领学生参观本市的名胜古迹,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同时,她利用乡土资源,组织开展寻访本地特产“马家香椿”活动。她还走访了马家村“第一书记”,请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工作的“第一书记”现身说法,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回报家乡。

乡村教育,任重而道远。张烁越来越感到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她说:“我就像一根火柴,虽然光很微弱,但我想点燃更多的火种,点亮乡村孩子的人生路。”

张烁与学生在一起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