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 向阳而生耕种未来 日照市东港区实验学校:小小“美德卡”育人新格局 图片新闻 山东航空运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 “萝卜刀”风靡校园,宜疏不宜堵 潍坊滨海鲲城学校 种植“小”实践培养“大”能力 国内首门极地科学慕课“极地探秘”上线开讲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活动受欢迎 淄博十中男排勇夺全国青年男排精英赛亚军

第3版:院校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
03

向阳而生耕种未来

——济南锦屏学校“全劳动教育”探索侧记

□ 记者 李莹莹

“掰玉米得使巧劲儿:一只手握住玉米秆与玉米的连接处,另一只手握住玉米用力向下扯……”在玉米地里,济南锦屏学校的生物教师正给学生们讲解采摘技巧。“哇!原来,掰玉米还有这么多技巧!”学生们一个个跃跃欲试。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发生在该校生动有趣的劳动实践课堂上。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以来,学校紧紧围绕“让生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全劳动教育”,即“全学校推进、全资源整合、全课程融入、全主体参与、全路径实施、全过程评价”,充分发掘现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和活动,逐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策略,形成家校社全员化的劳动教育格局。

打造新课堂:

开发劳动教育跨学科个性化课程

“各年级领取了不同的种子,分到了责任田;各班再分小组进行田间管理。学生们负责并参与翻地、播种、浇水、收获等全过程。这样既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又让他们品尝到收获的快乐。”在学校“红领巾种植园”里,副校长孔琦介绍说,为确保劳动教育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学校把这片区域划分为15个版块,根据作物特点开辟了蔬菜园、花草园、藤蔓植物园等“微种植园”。

“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种子每天有什么变化?”在过去的课堂上,学生们主要是凭借想象和描述完成;现在有了种植园,学生们可以在田间地头上课。“这样的课堂既接地气又有趣!”大家纷纷点赞。其他学科的教师也抓住这一契机,带领学生深入感受劳动的魅力,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研究植物结构,撰写成长日记等,实现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

在教学楼一楼中厅,学生们展示的一幅幅石榴生态美术作品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是学校往年举办石榴节活动留下来的部分作品。学生结合语文、美术、劳动等课程,进行“石榴课程”探索研究,并利用自身所长将石榴的各种知识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展示。副校长刘增辉说:“今年的石榴节活动也即将开展。讲石榴、画石榴、采石榴等环节,甚至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贴近自然,感受成长的快乐。”

的确,近年来,学生不但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逐渐爱上了田间劳动。

开辟新天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学校不仅在校园里开辟种植园,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体会劳动的不易与收获的乐趣,而且通过多方联动不断深化家校互动机制,深入社区,融进自然,取得协同育人的明显成效。

锦屏学校是一所旧村改造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长是当地的村民,大多务过农或从事过手工业。这为学生学习、参与劳动提供了丰富的校外资源。“我们面前的这棵老槐树接近100岁了,这是当时孟家村拆迁时送给学校的礼物。看!这些展示用的农用器械、磨盘等,都是当地村民送给学校的。”刘增辉说,“学校里的园艺师傅也是学生家长。他在农耕方面可是响当当的专家,这一片片植物都由他默默守护和打理。学校还常邀请他指导学生开展农事实践课程呢!”

社会是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学校近年来组织了参观生活废弃物转运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等活动,让学生对社会有了亲身体验和经历。学校生态委员会组织了“我为学校把把脉”环境评审活动,因为有了全体学生参与,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

从“引导”起步到“习惯”收尾,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劳动有了新的认识。

拓展新载体:

创新“平台+学校”服务模式

怎样通过课程设置,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怎样通过丰富的形式和载体,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精神?学校借力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平台+学校”服务模式,发布“劳动教育课程群”,解决劳动课时少的难题,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差异性、个性化的学习指导,推进信息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新型劳动教育研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体系的发展。

服务平台上的劳动课程群分年级段、分类别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喜好、能力等自主选择不同类别课程。不同的课程都有教师提前推送的视频和任务清单,学生可依据学习节奏主导学习进程。学习结束后,学生还可以参与课堂实践或项目化实践任务,通过实操达到学习、锻炼的目的。

学生能参与视频制作、上传分享、互相评价与学习等环节,体验课程的乐趣。在“晒一晒”“比一比”“聊一聊”的评价活动中,学生们从劳动中获得的快乐溢于言表。

做一道美食、整理自己的房间、快速叠衣服、小发明创造……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孩子的劳动成果成为家长微信朋友圈中的一道风景线。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也早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课间去种植园劳动,午后到紫藤架下读书,在传统节日动手做美食,课后参加环保活动……劳动精神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