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服务国计民生  为人民而设计 “音乐筑梦”音乐教育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省会大剧院举行 争做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好教师 缅怀公安英魂  守护山河无恙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服务国计民生 为人民而设计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周年掠影

□ 鲁艺

相对于从12世纪到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史而言,50年或许只是沧海一粟;相对于中华民族工艺美术文化传承的浩荡文脉、造物设计塑造生产生活的磅礴历程而言,50年也只是须臾之间。然而,在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现代化的设计转型过程中,在一所学校的坚守与成长里,50年坚实而厚重、深刻而隽永,承载了时代巨流汹涌下的教育热血,积淀着意蕴深远的大学精神——始建于1973年的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如今已走过50年发展历程。

工艺美术教育的历史缩影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年,先后经历了1973至1981年初建、1982至1991年创业、1992至2002年发展、2003年至今全面提升几个阶段。

1973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的第四十六号文件,提出“发展工艺美术生产,不仅为丰富国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所必需,而且是扩大外贸出口,换取外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大力增加生产”,要求“工艺美术院校和科研机构要适当恢复”。1973年6月,济南市二轻局决定成立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由此创建。1977年9月,经原山东省计委批准,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改制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1982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山东省工艺美术学校更名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实现由中等专业教育向高等专业教育的提升,并由此成为山东省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开端。经过10年艰苦创业、深耕发展,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建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又是一个10年,学校从1992年仅有染织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3个本科专业,到2002年已发展建成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雕塑、绘画、动画、戏剧影视美术、摄影、广告学、艺术设计学、美术学等11个本科专业。2006年,撤系建院,进一步奠定了今天的发展规模,并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入“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名单”;如今已形成设计学为主导、美术学为基础、相关学科为支撑、传统工艺美术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设计学成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学校获评“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中华造物文脉的教育传承

工艺美术不只是工巧材奢的宫廷工艺或特种工艺,不只是师徒相承、父子相传的封闭传承,也不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以传统陈套建造特定形态的物质世界,而是带着最真实的生活气息、最质朴的人生理想、最寻常又打动人心的物事人情的“物的文化”与“人的文化”。

学校以民艺作为传承发展的出发点,于1987年成立“民间美术研究组”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组”,有针对性地制订民艺教学计划,将设计人才培养重点放在拓展文化视野、培育民艺感情、传授实践技能上,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民族,使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芯”和生长点。

在艺术创作中,学校师生汲取传统养分,扎根现实生活,在全国美展以及国内外艺术大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理论研究中,学校组织专业力量,综合运用田野调研和文献梳理的方法,先后开展民艺生态调查、民艺与乡村母体相关联的“手艺农村”调研,以及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民艺生存与发展研究,形成《民艺学论纲》《民艺学概论》等理论成果。

学校于1998年设立的中国民艺博物馆成为中国民艺生活档案的体系化展示场所,不仅是中国民艺的“物的体系”展示,而且是对寄寓于物的传统民间生活方式的实景化展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情事理、记忆经验、生活的韵味、美的光辉等。民艺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在学校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艺术创作和面向社会公众的文化传播中发挥了深远影响。

设计服务社会的坚实探索

设计,不仅是创意的物化、消费的驱动,而且是生活的建构、社会发展命题的探索与优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致力于探索实践设计人才的培养之道和设计服务社会的应用之举,不仅在20世纪70到80年代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为工艺美术行业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以专业人才培养支持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在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扩展等新的格局中始终坚持应用与实践的定位。

以“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项目”为例,项目于2006年正式立项,其研究基础则始于新世纪之初,在持续20年的田野调研和设计服务过程中,对发展乡村手工艺促进脱贫致富,并进一步就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等提出了系统的建议策略。同时,从促进公平贸易、开展创意设计等方面对乡村手艺农户等进行帮扶,形成柳编、木作、印染、织造、陶瓷等一系列传统工艺的设计衍生产品。相关成果于2011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从民艺反哺民生的意义上作出积极探索和推广。

近年来,学校以“山东手造”发展为着力点,发掘民艺的创意衍生价值,探索民艺资源作为“文化IP”的设计机制,突破对传统工艺美术、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进一步从产业联动、科技融通、文化赋能的意义上理解“山东手造”,使丰厚的民艺积淀回归生活、回馈生活。此外,学校还在上海世博会、青岛上合峰会、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中,通过设计创意,以视觉语言展现文化形象,诠释发展理念,表达美学精神,取得了积极成果。

大学精神的不懈追寻

学风是世风的反映,学风又将成为世风的先导,大学的精神更能成就大学更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是一所相对年轻的大学,是一所对接社会生产生活、讲求实践致用的特色院校,但几十年来积淀和传承了最真挚、纯粹的大学精神。如果说“天工开物、匠心独运”的校训是一种“思接千古远、胸怀寰宇宽”的艺术与设计视野,是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师生在古与今、人与物、技与道之间贯通把握的引领,是一种旷达的理念和境界,那么为办学发展无私奉献的教育人生则更彰显了超越世俗的纯真与虔诚。“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对孙长林、张一民、朱铭、潘鲁生等办学发展史上的领导者、领路人来说,奉献更重于工作,身体力行、鞠躬尽瘁在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并以之启迪带动后来者。

时代的风云际会,教育的坚守奋斗,当昔日应运而生的工艺美术学校在转型发展中大多踪迹难觅时,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坚实的步履中凝聚着几代教育人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大学是理性,也是执着的热情;大学是兢兢业业、日复一日的教习,也是追求卓越的努力。何以立身?唯有自强,民族如此,学校亦然,艰苦创业、奋斗进取是永远的精神财富。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建有孙长林艺术馆和中国民艺博物馆,其中珍贵的古代陶瓷器、年画、汉画像石拓片和泥玩具系孙长林先生向学校捐赠的个人收藏品,涉及衣食住行用及生产劳作的数万件民艺藏品是潘鲁生教授数十年抢救发掘收藏的捐赠。何以言志?如何育人?何为奉献?一件件珍贵的藏品就是最好的回答。大学追求和弘扬真善美,超越言说而落实于行动则更具有教育的感染力,深沉而又美好。年轻的工艺美院因此有着最坚韧的品格、最真挚无私的情怀,这样的大学精神还将温暖、滋养一代代艺术与设计人才。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年,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缩影,包含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教育承继融会的历史与经验,蕴含外在产业发展、生活变迁与学科生态、专业规律内在把握建构的办学实践历程,饱含着对工艺美术与艺术设计永恒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年,践行中华造物文脉教育传承的使命,守护传统之根,涵养民艺之情,以传统的、民间的艺术为设计之源,走出了一条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交融共生的创意之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年,心系时代,关切民生,以服务生活为己任,展开了设计服务社会矢志不渝的探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校50年,几代学人以无私的奉献和教育的赤诚书写了对大学精神的不懈追求。5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既是由教育的历史更深入地把握规律,也是从一校之实更深刻地理解艺术与设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实践,理解教育中文化和精神的意义。岁月的长河浩荡,所有奋斗进取都将成为前进的基石,一所以特色求发展的大学还将在“为人民而设计”的征程中发出光和热,书写朴素踏实而又壮丽恢宏的篇章。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青岛基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产教融合淄博基地(建设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长清校区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千佛山校区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