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读《100位教师的绝招》有感
当我读完《100位教师的绝招》后,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猛然间意识到,心中的梦想并不遥远,绝招也并非是只有名师才会拥有的东西,只要我们扎扎实实下足功夫,一样也能拥有绝招。
掩卷长思,其实,绝招也并非是什么可望而不可即的“秘笈”。在我看来,所谓绝招,就是教师能轻松地把深奥、复杂的方法、理论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并且一语中的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或是经过探索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易于理解、简单可行的方法,由此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对学生起作用,让他们能够迅速提升,或是能够有效解决某个教育难题,引导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越过障碍,从某种意义上来考虑,都应算是绝招。
绝招也并非是名师才有的专利。纵观全书,其中有很多教师的工作地点是在偏远的乡村小学,如果不是教师绝招案例的征集,恐怕他们的教学方法一辈子也鲜为人知。与城区学校相比,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相对简陋、条件较为艰苦,教师们也会遇到更多形形色色的难题。但正是由于这些难题的存在,使得教师们刻苦钻研,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探索各种“绝招”解决问题。我虽不能清楚地了解每名教师绝招练就的过程,但也想象得出,任何一项绝招肯定都是经历了种种磨难、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提升方能成形。
其实,书中提到的许多绝招,我们也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过,如小学数学审题训练法、应用题解答“三读法”、课本目录的利用法等。但由于我们浅尝辄止,对方法的研究不够深入持久,没有对方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也就没有领悟到绝招巨大的作用。我们在向绝招迈出的第一步还没有落地之前,就停止了前进,只触摸到了皮毛,没有形成真正的绝招。由此看来,绝招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练成的。
要想练就绝招,首先要有强烈的兴趣和爱好。保持良好的兴趣,是事情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具有动力作用,它能促使我们对一些问题作深入探究,转化为激发我们开展研究的巨大推动力。有了兴趣,就会聚精会神,研究过程也会变得“津津有味”,磨难就不是负担而是享受。我们对绝招的追求,不应是为了一时的虚名或是能获取多大的利益,而是为了获得工作的幸福感和事业的成功感,为了真正帮助学生的进步和成长。长此以往,功到自然成。
要想练就绝招,还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以及自身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就像优秀的艺术家一样,要想在自己的领域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除了先天具备的艺术素质之外,还要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多少年如一日、滴水穿石的功夫是不可能达到至高境界的。作为教师,必须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没有牢固的基础就像房子没打好地基,建设得再漂亮,也存在摇摇欲坠的危险。同时,对事业有孜孜不倦的追求,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勤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素养,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
要想练就绝招,还要注重理论实践并举。既能动手实践,又能动脑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既要勤学习又要活学活用;既要学人家的教法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谨防盲从他人的教法。还要有大胆的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如贵州姜文老师的可与“一题多解”相媲美的“一材多写”作文教学法、莫家泉老师创立的语文“算式”学习法、刘迎华老师将作文眉批用在数学作业上,等等。这些学习方法的创立,无一不包含着教师的创新和智慧。
有了绝招,学生会从心底里敬佩你、信任你,会在行为上学习你、效仿你。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这就比一般教师多了一分人格的力量,就像名师上课一样,不必担心课上学生不爱听,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秩序而绞尽脑汁。所以,绝招不仅是单纯的某种教学技艺、技巧,是学生对你人格的认可,更包含了你辛苦付出而得到的自然回报。
向着绝招出发!行动起来吧,老师们!想想看,当学生信任你的程度甚至胜于父母时,当你信手拈来的图画令学生赞叹不已时,当学生对着你的板书反复临摹,不忍擦去时……当老师当到这个份儿上,还有什么不值得你为此付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