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院校传真 “和善”文化引领  办适合的教育 山东农大发布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产教融合共同体助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图片新闻 “万物集市”培养学生商业思维 临沂市兰山区沙汀小学:用劳动书写最美的童年 锣鼓喧天“庆丰收” 临沂青河实验学校举办师生体育节 蒙阴县富民小学:把劳动课开在田间地头 非遗博物馆里乐趣多 在幼儿心中播撒“劳动最光荣”的种子

第3版:院校传真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院校传真
03

枣庄市薛城区祁连山路学校

非遗博物馆里乐趣多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 胡乐彪)“这是我们的校本教材洛房泥塑中的学生作品,它已被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大纲收录;那是学生创作的各类剪纸作品……”日前,枣庄市薛城区祁连山路学校美术教师许敏向前来参观的客人们介绍展品。一个个承载着民族技艺的非遗项目正纷纷从“纸上名录”落户到自己的“新家”——该校非遗博物馆。

近年来,非遗传承逐渐进入大众视野,越来越多的师生成为传承主体。作为“齐鲁名师”培养人选,许敏深感更有责任和义务做好非遗传承工作。2022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许敏带领自己的名师团队成员,将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再局限于课本、网络,而是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有机地融进教学,组织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非遗传承人实践、民间手艺人实践等“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让非遗走进师生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她在校内建起了非遗博物馆。

记者看到,非遗博物馆共设三间展厅,这些展厅各具特色。一号展厅以“洛房泥塑”为主题,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民间泥塑和陶瓷作品;二号展厅以“民间手工编织”为主,摆放着风筝、脸谱等一批非遗项目;三号展厅则以农民画、布偶等学生作品为主,更多地呈现在学校落实中小学课程过程中出现的非遗美术教学成果。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多达1000件,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目前,学校已先后开设洛房泥塑、国画、美创、儿童画、版画、丙烯画、剪纸、书法、陶艺等多门校本课程,同时为学生量身打造了非遗特色精品课堂。在实践课堂上,学生通过非遗传承人绝活儿展示、现场讲授和现场体验,集“展、游、赏、学”于一体,不仅可以学习非遗文化和工匠精神,认识各种非遗技艺的工具和工艺品,而且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自觉担当“小小非遗传承人”。

“这一个个泥塑作品震撼人心!我为学生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这些泥塑作品不仅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让学生近距离了解历史,了解身边的非遗。”以洛房泥塑为主的300余件学生作品被山东省美术馆邀请参展,一名参观者给予如此评价。

一个非遗博物馆就是一所学校。“通过非遗文化在学校的有效落实,不仅可以让学生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许敏说,今后,他们将继续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使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