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
——潍坊高新区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纪实
最近,潍坊高新区钢城现代学校小学部一年级学生蔡宇桐特别高兴,在学校10月评选出的12名“星学生”中,他凭借品学兼优、在校劳动积极主动、在家积极做家务而名列其中。
在潍坊高新区,各学校都把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各学校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丰富区域课程群,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系统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高新”模式。
让学生回归“田园”:
劳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必备元素”
在高新区汶泉学校,有一处占地50亩、重点打造的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东坡田园农场”。在这里,学校将无土栽培、自动灌溉、鱼菜混养、碳达峰与碳中和、量子农业等纳入劳动课程,学生们可以参与农场运作的各个环节。学校会根据时节整体规划种植农作物的品种,主要包括小麦、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场里还建有鱼塘。在这里,每年级每周安排两节劳动课,每学期设立一个“劳动周”,把每年4月和10月分别定为校园“丰收节”“农耕节”,以主题式、沉浸式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劳动教育。
“比如种小麦,学生们能参与从播种到除草、打药、收割、晾晒、脱粒等环节。鱼塘里养了鱼,去年丰收时,就有学生下水参与捕捞。除此之外,农产品收获后,学生们还可以参与称重、打包和销售等环节。”校长李德连介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渗透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必备元素”。
锯、削、凿、磨、锉……在高新区大观学校,学生韩懿利用一周两节的劳动课制作完成了一个木质小板凳。接下来,她还将挑战制作更为复杂的折叠凳等。木工课是该校的劳动特色课。围绕劳动教育,学校还开设了社会实践、校园体验、职业启蒙等课程,让学生在现代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增长才能、磨砺品质、提升现代劳动素养。
高新区的每所学校都依标而行且各具特色,精彩充实的劳动教育课程比比皆是。
强化顶层设计:
全区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高新区建立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课程指导、资源整合、评价引领等为一体的组织架构,下发《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劳动周落实推进建议》《劳动教育评价实施方案》等文件,全面部署推进劳动教育。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等多方联动的模式推进。”潍坊市教育局高新分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玉良说。全区建立“以区域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校社联盟为基础,探索‘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从学校点状实行到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样态,劳动教育在高新区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等特点。
据介绍,教研层面主要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在课程研发、实施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提供指导;学校层面,规范化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社会层面侧重资源统整、优势共享,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域资源;家庭层面则通过协同共育,引导家长舍得让孩子“流汗”“出力”。
高新区通过储备校内专职和兼职、校外特长和专家四类劳动人才,组建各校骨干教师、全区骨干教师、域外名师和专家三级教研团队,构建家庭、校园、社会三大劳动基地,开展深度的区域联合教研,助推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丰富区域课程群:
扎根“校本”各展所长
在推进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高新区鼓励各学校立足自身的劳动资源优势,开发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形成了“一校一案”的学校劳动教育品牌。同时,不断丰富区域课程群,探索形成劳动教育大课程观,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东华学校以主题课程建设为主线,融合学科课程、劳动课程、生活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等五大领域,打通课程边界,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新双语学校建构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让每次劳动有评价、每类劳动有评价、每学期有评价、每学年有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助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金马公学实施的项目式劳动教育包括“敬先农、爱本草”“尝百味、论养生”“忆名医、话医德”“承传统、扬文化”四大模块,力求在浸润传统文化中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