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人物风采 周军:用情怀和责任点亮乡村教育之光

第7版:人物风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人物风采
07

周军:用情怀和责任点亮乡村教育之光

□ 记者 隗鹏 胡怀旭 袁飞

“独在异乡为异客,十年他乡亦故乡。学校那些历经时空淘洗而延续下来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都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给我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完全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周军

人物名片

周军,男,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英语系,先后从教于西王庄中学、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孟庄中学。2020年9月,周军调任税郭镇教育联区主任兼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从教26年来,周军在教育岗位上默默付出,曾在《山东教育》《中学生英语》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先后获得“枣庄市优秀教师”“枣庄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枣庄市教育系统有突出贡献教育工作者”“枣庄市中区优秀校长”等荣誉称号。

在课间,周军给学生答疑解惑

在风景如画、人杰地灵的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有一所美丽的学校,这里绿树成荫,环境宜人,教学质量有口皆碑——这就是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然而,在10年前,这所有着辉煌历史的乡村名校也曾跌入谷底:优秀生源流失严重,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滑,升入重点中学人数寥寥无几,老百姓怨声载道,当地政府压力倍增,学校一度面临被撤并的境地。

2014年8月,为改变二十六中的教育面貌,税郭镇党委、政府决定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在全区范围内选聘优秀校长。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周军总感觉冥冥之中有一双手在向他召唤,他想来二十六中,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优质的教育。然而,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身边的朋友却并不理解,许多人劝他不要接这块“烫手的山芋”,弄不好就会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还会背上骂名。但是党委、政府的信任和家人的支持,让他信心倍增,经过几个昼夜的思想斗争,他决定试一下。而这一试就是10年。

10年间,周军时刻牢记初心,走村入户宣传教育政策,听取群众意见,走访贫困学生,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田间地头、各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工作中,他踏实勤奋,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带领着全校师生改革创新,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新思路,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税郭镇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升,社会声誉及口碑得到彻底扭转。

10年来,税郭教育由曾经的“一潭死水”变成了今日的“一池春水”,尤其是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华丽蜕变,升入重点中学人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破茧重生,从原来的排名垫底跃升至乡镇中学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周军“十年如一日”的无悔付出,得益于周军高超的管理艺术,得益于全体教育人的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的支持……

拒绝“花架子”,实干才是硬道理

在周军看来,之所以作出加入二十六中助力乡村教育的决定,源于他入职之初的一次特殊经历。

1997年,周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自己的家乡——西王庄镇中学任教。初出茅庐的他以为当教师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第一年便接了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周军对自己的业务能力非常自信,学生们也都非常喜欢上他的课,几乎每节课都在欢声笑语中度过。他以为,学生的成绩一定差不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一个学期下来,他的两个班级英语成绩排名几乎倒数。家长纷纷找到学校,要求换老师。周军的情绪跌到谷底,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当时,老校长的一句话点醒了他:“教学,教学,三分教七分学。”他瞬间如醍醐灌顶,当时就给老校长及全体家长立下军令状,再给他半年时间,如果学生英语成绩没有起色,他主动辞职。从那以后,周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上。半年下来,他的教学成绩逐步提高,由垫底到中游,再到领先。几年后,周军调任至枣庄市第四十一中学工作。来到这个更大更宽广的舞台,他更是如鱼得水,短短几年就成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名师”。后来,他担任德育主任一职,个人发展前景可谓一片光明。但是,2014年,税郭镇公开选聘校长的消息深深触动了他,触动他的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他内心深处强烈的乡村教育情怀。正因为他曾经有过教学成绩垫底的经历,他特别能理解学生家长的期待,特别能理解当地政府的期望,他想再试一次,给这所乡村学校带来更多的希望。

“我来这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重塑二十六中的辉煌。我本人是一个‘工作狂’,大家跟着我干可能会很累。但是,我相信,大家收获到的一定是大家付出的100倍!”上任第一天,周军便向学校教师夸下“海口”。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周军身先士卒,别的校长是站着看其他教师干,他是干着给其他教师看——天天早来晚走,教两个班的英语课,干班主任,有时间就去巡课、听课。校园就是他的办公室。

“当时,在坊间流传着一句话——‘就是神仙来了也没用。’可我偏偏不信这个邪!”为了改变学校的形象与口碑,周军决定从改变学生家长看法及家校共育抓起。然而,得到教师的认可已属不易,再想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每天除了上课、开会,周军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走访学生家长上。但家访的过程并不顺利,大部分家长流露出怀疑和观望的态度。面对周军的到访,他们说得最多的却是:“我们凭什么相信你?”“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少部分家长甚至表现得极不友好,恶语相加。对此,周军都是笑脸相迎。

“打铁还需自身硬,干出点成绩来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周军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学校的办学质量提上去。本着为学校“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的原则,他身先士卒,一步一个脚印,向管理要效率,向教学要质量。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与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展“一对一”“多对一”指导,拼时间、拼效率。2015年,学校办学质量取得阶段性成就,升学人数取得历史性突破;2016年,体育成绩不理想、文化课严重偏科的九年级(4)班学生赵瑞典在周军的不断鼓励和指导下,如愿考入梦寐以求的高中;2017年,九年级(2)班单亲、贫困学生王红因家庭原因几乎面临辍学,周军了解情况后,减免了王红在校期间的一切费用,并免费提供食宿。王红的家长感激不尽。王红也很努力,不负众望,考上了重点高中……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在周军的带动下,教师们看到了学校发展的曙光,一个个比着干、拼着干,教风学风渐入佳境。

以人为本,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如何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周军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从我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索,如何通过管理来激发学校教师的活力,让教师教书育人的劲头更足、专业发展的方向更明,从而让学校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为此,除身先士卒、事必躬亲外,周军基于对学校情况的研判,提出了“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的方案。

周军认为,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办学成功的关键。来到二十六中后,周军提出了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为办学理念,向教职工提出了“思想一条心,工作一盘棋,生活一家人”的要求,努力在校园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工作中,他多次深入学科组、年级组中和教职工拉家常、谈工作,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处理教职工间的各种矛盾。同时,在师生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师生关系协调发展。如,举行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联欢会等各种文体活动,让教师与学生同乐,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增进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谊,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周军还善于在各种活动中挖掘内涵、借鉴经验。自从学校被评为市级雷锋学校,雷锋精神便成为根植于二十六中人心中的文化印记。周军尝试将雷锋精神引进课堂,把乐于助人、刻苦钻研等优秀品质引入教学中,通过同桌二人“师傅”“学友”角色划分、“随科选座”机制、一体化评价等措施,创立“两案导学,互助达标”教学模式,重构“生生”“师生”“师师”关系,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实现师生双主体平衡发展。“和谐互助”理念从课堂迁移到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科研、德育活动等多方面,形成独特的“和谐互助”价值追求,坚定对雷锋精神的文化认同。

“‘师傅’‘学友’角色的划分、‘和谐互助’教学改革既来源于对雷锋精神的实践,又源自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原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具备教育性。以学生同桌两人为学习单元,建立二人互助‘对学’的学习模式,根据学习需要,‘对学’还可以变为4人、6人的参与交流形式,建立起立体互助学习场。学生在互助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在互助中锤炼品格,实现德智一体的有效教学。”在周军看来,两人“对学”的学习形式,填补了一个人自主学习、3个人及以上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形式空白,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和探究维度,“师傅”的深度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友”的弱势地位被尊重。既避免了“独学而无友”,又避免了多人小组合作中“学优生一言堂”的现象。

一系列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推行带来了学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变化。在如今的二十六中校园里,“师师”之间和谐融洽,“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生生”之间团结互助,学校凝聚力显著增强,为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课后服务,让乡村教育也有特色

作为一所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怎么做?怎样能有特色?又如何保证育人成效?在二十六中工作几年后,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新的难题又摆在了周军面前。

2021年,枣庄市教育局发布了《关于全面提升中小学“四项服务”的通知》,要求全力推动“课后服务、营养餐配送、自修室开放、学校公共资源开放”等4项服务提质、扩面、增效。根据市教育局的整体计划和需求,周军结合学校的实际状况,从课后服务抓起,致力于将学校课后服务打造成帮助后进生的垫脚石、助特长生向未来梦想冲刺的舞台,为所有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

“我们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与家长签订协议,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将所有有服务需求的学生全部纳入、应收尽收。”为了实现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周军带领学校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探索,最终根据学生的喜好,建立了“1+N”服务体系。其中,“1”是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让教师群体起到“全员导师”的作用,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可以充分地学习、踏实地学习,以确定学生们的作业整体上都可以在学校保质保量地完成。“N”则代表全方位的技能提升。周军和学校教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开设了多种高质量课程,如古诗词朗诵、名著解读以及硬笔书法、绘画等,还有一些艺术和体育活动。在此基础上,学校会根据设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一份“菜单式”的选择,把培育学生的兴趣作为优先项,从而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和个性化发展。此外,学校还会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学生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选择等方面教育,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2022年,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洪奎走进二十六中,为学生讲授了鼓儿词的历史传承、曲艺特点、文化意义等,并现场展示了《红娘》《话西游》传统鼓儿词曲段。悠扬的曲调、清脆的鼓声在教室内久久回响,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颗“非遗”的种子。

这只是周军尝试破除乡村学校特色不足的弊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课程选择的缩影。长期以来,周军一直在努力打破“学校与社区”之间的隔阂,主动“吸纳外部资源、拓展学校边界”,聘请家长、社区长者、熟练手工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人士,组成课后服务志愿团队;安排学生去学校周边的工厂和养老院等场所,开展社会实践及体验活动等。同时,周军还经常利用课后服务时间邀请税郭镇司法所、派出所的一线工作者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安全教育进校园”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方位、多样化发展。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拾柴火焰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发挥师生合力,才能让学校驶向高质量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长期的操劳与付出,让周军的身体出现了异样。2017年,周军时常感到肠胃阵阵绞痛,每次发病都要靠吃止疼药才能对抗剧烈的疼痛。经检查,由于长期拖延治疗,他的肠部长了一个肉眼可见的息肉,急需住院治疗。学校教师们力劝他赶快治疗,但他觉得,不能因为个人的身体情况耽误了学校的发展,一直坚持到学生放假才住院治疗。因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周军的第一次手术造成了大出血,医院马上又进行了第二轮手术,才把他从危险中救了回来。经历两次手术,周军在病床上整整躺了近20天,还落下了顽固的后遗症,只能靠药物维持。住院期间,恰逢新学期新生军训在即,他仍然通过各种方式调度指挥学校工作,确保军训工作圆满成功。

“我可以奉献我的时间,可以奉献我的青春,可以奉献我的一切……但是,我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学校要想长远地、更好地发展,必须依靠更多的力量。”这次手术的经历让周军心有余悸,也让他下定决心: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到学校发展的大局之中,人人都做学校的“主人翁”。

在部门管理上,周军坚持统筹兼顾,放权放手,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制度。起初,学校教师怕干不好,不敢做,周军就鼓励他们:“放心大胆去干。干得好是你的,干得不好是我的,有困难随时来找我。”在周军的信任和推动下,学校教师们各展其才,奋斗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如今,各个部门既能独立运作、单兵作战,又能瞬间合体、整体推进,进退自如,攻守兼备,学校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周军身先士卒,全校师生也干劲儿十足。在周军的带领下,学校积极美化校容校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优化了育人环境。学校先后被评为“枣庄市雷锋学校”“枣庄市文明校园”“枣庄市绿色校园”“枣庄市平安和谐校园”“市中区书香校园”“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温馨校园”。

从教26年,扎根乡村教育事业16载,周军深入乡村教育一线,用一腔热血和热忱坚守自己的乡村教育理想,用情怀和责任点亮乡村教育之光。“心怀满腔热忱,情系乡村教育”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他将始终站在教育这块精神高地上,守望着自己的理想,努力把枣庄市第二十六中学办成“精神文明优先、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优良”的强校,继续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为税郭镇的乡村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在操场上,周军与学生话家长里短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