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1+N”,为科学教育做加法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今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各地各部门和中小学全力探索,推进科学教育发展,务求取得实效。
近年来,潍坊市将科学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环节、全过程,以“1+N”模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深度整合不同领域所蕴含的科学教育资源,从基地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不同方向加以突破,形成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叠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互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实现了育人效益指数式倍增。潍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关注。
学生在潍坊市实验学校参加科技劳动和创新实验体验活动
“同学们,在制作前,我们需要先了解T字口该如何进行切割,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手边的曲线锯。”11月21日,在潍坊市中小学生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潍坊市实验学校)“鲁班工坊”教室内,该校教师冯殿庆正在给学生讲授“三通鲁班锁中T字口木构件”的制作技术。冯殿庆细致的讲解和娴熟的操作令教室中不时传出学生赞叹和惊讶的声音。
这是发生在潍坊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及劳动教育工作点评活动中的一幕。近年来,潍坊市将科学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环节、全过程,以“1+N”模式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深度整合不同领域所蕴含的科学教育资源,从基地教育、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不同方向加以突破,形成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相互叠加,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相互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实现了育人效益指数式倍增。
科学教育与基地教育双结合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学校的实践楼,里边涵盖了陶艺、多彩印花、鲁班工坊、电烙画等40余间功能室,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学校共建有五楼三馆四区,设置12 个功能区、150 多个功能教室或场所,能同时容纳 2000 名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点评会现场,潍坊市实验学校校长鞠克亮向参观嘉宾介绍说。
丰富的科学教育场馆是开展科学教育的基础。潍坊市立足学生科学实践需求,推进现有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科学教育专用场所建设,新建科学实验馆、海洋教育科普馆等科学教育专题场馆30个,科学实践活动功能教室150个。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打造沉浸式体验、多感官互动和多维度探究的教学环境,在全市10个实践基地配齐配全科学教育教学仪器、实践体验器材等设备工具。
除了配齐“硬件”,潍坊市还从提升“软件”入手,着力研发优质的科学教育课程。各基地与学校基于科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加强不同学科间的有机整合,研发适合学生的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化科学教育课程,形成集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共开发基础素养类、项目融合类、科技创新类等课程300余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基地教育特色和地域优势,采取研学旅行、线上实景课程等多种形式,实施参与性、体验性、实践性教学。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需求,以线上推送课程资源包、线下入校送课等形式,为65万余名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科学教育服务。
科学教育与思政教育双赋能
“自2011年起,我们已连续12年在市、县(市、区)层面每年举办一届创新技能系列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调整实践项目,惠及全市110余万名中小学生,累计有1.7万余名学生参与市级比赛。”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院长季文海表示,活动的开展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引导,以社会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广泛开展科学调查体验及科学影像节活动,全市有50余万名学生参与,覆盖了90%以上的中小学校。
在科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把思政理念贯穿科学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隐藏在科学知识深处的思政元素,打造有“温度”的科学课堂,是潍坊市推动科技教育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特别是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各学校与实践基地以弘扬黄河文化为切入点,立足非遗传承和手造创新,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科技教育实施过程中,潍坊市教育局联合市科协等单位开展了“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线上转播“院士课堂”“天宫课堂”等课程,线下邀请科学家走进校园与数万名学生亲切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同时,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创造性开设“党史里的科学家”栏目,邀请学生担任讲解员讲述科学家故事,连续推送8期优秀作品;聚焦身边人身边事,以谭旭光、王钦峰等为榜样弘扬潍坊时代精神,连续8年每年举办一项主题征文活动,累计有10余万名学生参与;立足潍坊时代发展变迁,号召师生作为家乡代言人,传播潍坊好声音,展现潍坊新形象,征集制作宣传视频151个,累计近20万人次观看。
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双提升
8月23日,潍坊市首届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在潍坊瀚声学校拉开帷幕。大赛设小学组、初中组、高中(中职)组3个组别,比赛项目涉及智慧生产、科技创新、非遗传承等多个领域,共有来自全市的375支队伍、75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了市级比赛。
“我们将科技竞赛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联合市科技局等7部门,打造市县校三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师生活动平台,举办全省首届中小学科技劳动实践大赛、中小学生科技劳动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多项活动,共吸引812所学校、5170名学生参与到市级比赛中来。”潍坊市创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付巍说。
为充分发挥劳动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潍坊市将科学知识学习与学生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依托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在种植、养殖、清洁等劳动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渗透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将科学类课程与劳动技术类课程相整合,围绕现代农业、智慧生产等主题开发建设相关校本课程。此外,积极探索社会课堂融合路径,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推动718所学校与高新技术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合作,认定科普教育基地204个、校外实践基地582个,为广大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科学教育与科普教育双促进
9月16日,2023年潍坊市暨坊子区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潍坊四中举行。仪式现场公布了潍坊市青少年科普专家报告团名单,共有来自不同领域的27名专家、学者和科普工作者入团,年内完成科普报告10场次。同时,成立了潍坊市“科普小专家”团队,确定55名学生为“科普小专家”,评选出268件科普优秀作品,形成专家领衔、教师普及、学生参与的三级科普梯队。
为保障科普教育资源质量,潍坊市组建了由名师领衔的科普资源开发团队,打造趣味科普、科学探究、科技前沿、发明创造四大科普教育版块,开发制作科普课程162节。同时,充分调动师生及家长的创作兴趣,创建“科普讲堂”“家庭实验”等多个科普栏目,全市640余所中小学参与,1340名中小学生参与市级展评。截至目前,潍坊市共在开设的科普视频号、订阅号上上传优质资源202个,视频播放量超26.4万次,文章阅读量超百万人次。
“每天放学后,我都要看一节‘科普小讲堂’。它让我了解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潍坊高新区智谷学校学生于菲雪是一个“小科技迷”,平时就喜欢观看各类科普节目,但互联网上的各类科普节目鱼龙混杂。潍坊市精心组织开发的科普教育资源让这个“小科技迷”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小天地”。
除观看科普节目外,于菲雪还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科学社团。在社团活动中,于菲雪将自己的“所学”变成了“所用”,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科学素养。而这只是潍坊市推动各学校加强科学类社团建设的缩影。近年来,潍坊市共打造科学类社团3000多个,使8万余名学生受益。各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全面开放学校实验室、创客教室、功能室等场所,引导学生围绕科学探究、科技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推出优质社团课程236项,让学生实现了由“看”到“做”的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断丰富‘1+N’的内涵,着力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导、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联互动、高效协同的科学教育工作格局,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科学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的育人氛围。”潍坊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杜全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