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区域教育 潍坊市潍城区青年路小学 靶向融合工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潍坊三中 让金石文化“活”起来 潍坊第八中学 牢记育人初心办好品质学校 潍坊市潍城区玉清小学 “三聚三提”探索学校高质量发展“最优解”

第8版:区域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区域教育
08

潍坊三中 让金石文化“活”起来

□ 通讯员 张洪泽 崔永健

金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代金石大师陈介祺的故居,潍坊三中依托“金石圣地”万印楼,继承陈介祺金石文化传统,通过开展书法、篆刻教育积极开发金石文化。新建“当代学生版万印楼”,将金石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研发校本教材,开辟篆刻教室,传授篆刻技艺,把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金石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全过程。这不仅是对陈介祺笃学精研之金石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且为“古韵潍城”乃至全国特色文化教育增添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发展金石文化 条件得天独厚

创建于1947年的潍坊三中,学校校址为清末金石学家陈介祺和著名书画家于希宁先生故居。办学近70年来,该校走出了郭味蕖、郭兰村等众多书画名家,为国家培养了沈光伟、蒯宪、谭英林等杰出的书画艺术人才。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依托十笏园、万印楼、郭味蕖美术馆等校内外文化基地和天然讲堂,通过整体规划,着力打造三大文化艺术成就和师生成果展示区——万印楼书法篆刻展示区、于希宁美术绘画展示区、郭味蕖纪念馆展示区。其中,在万印楼书法篆刻展示区内,学校在万印楼、万印墙、篆刻文化橱窗、历史长河等已有文化景点基础上,建成“当代学生版万印楼”、两个篆刻研修室、一个书法赏修室、一个楹联作修室。古朴的环境布置和浓郁的篆刻氛围,为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篆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开发篆刻课程 特色日益彰显

篆刻是一门“泛学科性”的综合艺术,是美术学科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涵盖了图案设计、文字设计、中国画、书法、构图、雕刻等美术知识,在操作上又与版画制作、藏书票制作、浮雕制作、拓片制作相近。学校将篆刻与美术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美术基础知识、美术基本技能、美术审美能力方面得到提升,为篆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美术课堂成为学生走进篆刻的第一站,美术教室成为学生学习篆刻的第一领路人。

学校将篆刻作为校本课程的重点科目,纳入课程表,从时间、地点、人员、备课、授课、评价6个方面进行规范要求,为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时间安排上,学校从每周课时中拿出一个下午(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篆刻。在设备配置上,除高标准配足配齐练习石、篆刻刀、印床、印泥、磨盘、教材等器材外,学校还广泛发动师生收集来自社会的作品数百件,在“当代学生版万印楼”进行陈列展出,供学生观摩学习。授课课堂以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为主,教师讲解为依托。学习篆刻的学生达200名,篆刻成为学生最喜欢、学校最大的课程之一。

引进外来人才 师资有保障

学校在充分发挥本校篆刻教师作用的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人才,充实学校篆刻师资队伍。请传统文化界的老领导对学校的篆刻活动进行规划,聘请著名军旅书法家陈德刚担任学校篆刻活动总顾问,对学校篆刻活动进行总体规划指导;聘请篆刻界的知名人士、万印楼篆刻社成员担任讲师;聘请从事篆刻的热心家长担任指导教师;还聘请民间业余篆刻爱好者担任外聘教师,等等。这些举措壮大了篆刻教师队伍,保障了教授质量。

学校借助外界力量,以外带内,促使教师快速成长。校内以有篆刻特长的教师、美术教师为骨干,所有参与篆刻课程的教师积极取经,精心研学,实现了篆刻教师队伍的快速成长,一支专业的篆刻教师团队日渐形成。

传承文化精髓 实践出真知

社团活动是学校发现学生爱好、培养学生特长的良好途径。学校以社团打造为契机,选拔对篆刻和金石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爱上篆刻,爱上金石文化。学校定期组织金石文化社团的学生到万印楼、郭味蕖美术馆、文展会等文化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同时向社会展示学生学习篆刻的成果,展示学校对金石文化的传承。

动手篆刻、场所参观、作品研讨、各类比赛等形式都是培养学生热爱篆刻技艺、弘扬金石文化的良好时机。潍坊三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培养了一个个“小小篆刻家”,“小小篆刻家”也在动手动脑中刻出了“文化三中”。一方方印章是莘莘学子携手走过的成长之路的见证,也是学校以金石文化引领特色教育发展的见证。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