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军训服送给需要的人   减排降碳我有行动 “我愿做划动火柴的那个人” 教育部同意我省两所高校更名 2023年度辅导员职业核心素养提升主旨论坛在聊大举行  奥运冠军走进石大畅谈奥运精神 对“不安排住宿”之规,研究生当积极应对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高教时评】

对“不安排住宿”之规,研究生当积极应对

□ 张学炬

近年来,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扩招,住宿资源紧张的问题愈加凸显。为学生提供宿舍,不再是高校的既定规则。“不予安排住宿”,高校的“官宣”合理吗?近年来,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不为部分研究生提供宿舍。例如,厦门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提出:“被录取为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硕士研究生除外),学校不予安排住宿。”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规。早在2019年,复旦大学就明确提出不为专硕生提供校内住宿,会协同相关院系努力拓展校外住宿资源,协助全日制学生以社会化方式解决住宿需求。随后,其他很多高校也做出类似的规定。近年来,有持续增加的态势。

对于此项规定,很多人不理解,甚至认为高校的服务水平下降了,缺乏对学生应有的生本关怀。这种看法有些片面。安排住宿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便于有效管理、统一管理;而现在的不安排住宿也便于学生自主选择住宿之处,更体现了高校的开放精神。同时,这也是国际化的大趋势,今后将成为大学的常态。

不安排住宿也是高校一种不得已的选择。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生源增加,高校的承载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床位,难以做到应配尽配。即便安排了,也未必能满足学生高标准的住宿要求。近年来,因住宿问题引发家校纠纷的事件不断增多,高校不胜其烦。这间接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成为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中梗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家长“不差钱”的今天,不安排住宿也便于学生自主选择条件好一些、标准高一些的地方住宿,有利于睡眠。这也是从事学习、研究的强有力保障。

不安排住宿便于高校集中精力搞教学、搞科研。住宿问题不仅涉及房屋管理、空间规划,而且关系用电安全、用水安全、食品安全,以及晚上的查寝安全、卫生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这不仅挤占了高校的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而且会衍生校园欺凌等其他更深层的问题。不安排住宿,可以让高校腾出手来,一心一意搞教学,聚精会神谋发展,把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到刀刃上。

不安排住宿便于研究生加强自我管理。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高等。这些顺利“上岸”的学生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尤其是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能考上的无一不是“人中龙凤”,但要想真正成才、成大才,就不能只是一味地研究学问,而是要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其中,合理安排自我吃住问题也是自我能力提升的一个载体。因此,高校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谋住所,本身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考验。即便他们研有学成,走上社会,也需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否则,一名无法自理的学生也难成真正的“大器”。

当然,不安排住宿也不能“大撒把”,更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做好“精准滴灌”。一方面,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高校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当尽力解决他们的住宿问题。即便不能解决,也应在助学金方面适当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对在校外住宿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学校的财政状况给予适当的补贴。另一方面,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注意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以及性安全等需要注意的事项,把供给侧服务做细做实。在这方面,导师的教导责任当责无旁贷。

对于“不安排住宿”,研究生应当做好心理准备,想好积极的应对措施,不能一味地抱怨。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