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于心
剪纸、刺绣、表演山东快书……12月13日,一群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在“百里挑‘遗’”文化长廊里相互展示、交流。这是济宁市兖州区东御桥小学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成果展示活动中分享学习成果。他们沉浸于其中,深刻体会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近年来,该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致力于让蕴含中华文明和智慧的传统文化经典融入校本特色课程,促进传统文化经典与校本特色课程的融合,形成传统文化经典与校本特色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不断提升育人价值。
注重以文化人,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是学生正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国学知识,诵读经典名句。学校把国学经典纳入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精选出一套符合学校实际、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国学启蒙校本教材,让学生诵读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学校坚持在创新中发展,开设了古琴吟诵课程。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让学生像古人一样抚琴、吟诗,传习雅言之道,养成君子之风,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
立足以美育人,用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学校注重学习实践,开设了包括彩泥、儿童画等的“艺术小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参加艺术实践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日常生活制作科技产品、花鸟虫鱼,或以著名科学家、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儿童画,画出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心。
坚持以文育人,用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兴隆塔以雄伟优美的造型以及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信息而为人所知,成为我们古城兖州的标志。”在校本课程“鲁绣”教室里,美术教师蔚娟一边介绍兴隆塔的历史和文化,一边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作画,千万条丝线轻盈穿梭,在绣品上勾勒出了作品《兴隆塔影》。学生发出啧啧的称赞声,同时为兖州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到骄傲,萌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学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根据思政教育要求,分为若干主题,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结合传统节日,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注重知行合一,用优秀传统文化感染人。学校成立了非遗文化课程工作室,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遴选出20名骨干教师作为工作室成员,打造了“非遗文化长廊”,展现学校非遗文化课程建设的成果,全面呈现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以文化长廊为阵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剪纸、鲁绣等非遗文化成果展示和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实践活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从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建设。
丰富教学形式,用优秀传统文化造就人。学校开设的非遗文化校本课程以做中学、自主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合作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和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学生学会了欣赏,参与设计创作,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丰富的经历,形成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好品质。在继承传统文化技艺的基础上,学校尝试将绘画、剪纸、版画、布贴画等艺术形式与不同学科融合,形成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综合课程,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在班级文化墙上张贴的、在学校文化长廊里摆放的都是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过程中创作的书法作品以及剪纸、鲁绣等手工作品,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件件精致的手工作品无不体现出学生在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中的学习成果和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传统文化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且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将学校装扮得更美、更有内涵。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挖掘整理辖区内的大禹文化、李杜文化,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讲授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加强家校社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和生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打造“彬彬有礼、和和美美”的校园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