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职业教育 “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 写在五十米高空的“工匠”追求  十年,梦想的脚步 不被定义的前半生 “齐鲁职教名校”征稿启事

第5版:职业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职业教育
05

“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

——记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毕业生姜婵

□ 廉德忠

“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2014级毕业生姜婵把母校的这句校训记在了心里,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毕业10年来,她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见习导游成长为山东省“金牌导游”,再到全身心扎根农村成为农文旅项目管理人员,助力乡村振兴。从“名山大川”到“乡村田园”,她不断尝试与突破,成就梦想,绽放青春,创造幸福。

勤学苦练,奠定专业功底

2011年,姜婵凭借对旅游行业的憧憬考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从那时起,“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这句校训就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学习期间,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所以,她刻苦学习,丝毫不敢放松,在完成好学生会主席工作的同时,取得了全系综合考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国家奖学金,获评“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并顺利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书。

2012年,学校举办了第七届“校园十佳导游大赛”,比赛中设置了才艺考评。她基础差、底子薄,从小没有什么才艺。为了通过这一关,她从零开始,搜集各种经典评书、贯口表演视频,不断模仿、记忆、琢磨。找不到感觉,她就等晚上天黑时去操场的主席台上感受曲目中“教军场点兵排将”的气势和风范;在台上找不准站位,她就对着镜子琢磨站位,编排动作,一遍遍地练习。就这样,凭借这份坚韧和努力,她从复赛的勉强入围到逆袭成为决赛冠军。也正是这段学习和比赛的经历在她心里种下了人生的信念:要想达到目标就要脚踏实地、一往无前,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精神也一直保持在她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成为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动力。

不断提升,练就过硬专业技能

毕业后,姜婵成为一名专职导游。作为旅游一线服务人员,她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名山大川,用细心真诚的服务为游客创造幸福。她接待全国游客近3万人次,服务满意率达100%。先后圆满完成“中国旅游产业投融资促进大会暨国家重点旅游项目推介会”“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全国导游管理服务机构联盟年会”“中国泰安投资洽谈会”等大型会议接待服务工作,展现出导游的专业素质及良好形象。

持久的学习力是导游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面对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游客群体,导游要用不同的方式传递优秀的文化知识。为了达到最佳的服务状态和讲解效果,学习到凌晨两三点已经成为她的生活常态。为了与更多行业优秀人才学习交流,她多次参加省、市级导游技能大赛,获得“第四届山东省导游大赛”二等奖 、“泰安市精品导游大赛”冠军及最佳口才奖,获得“山东省旅游行业技术标兵”“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山东省青年岗位能手”“泰安青年学做新时代‘挑山工’先进个人”等20余项荣誉称号,获得“振兴泰安劳动奖章”。

通过在行业内的不断学习和积累,她参与编写了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导游服务能力——山东导游现场考试实务》教材;作为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讲解员实践培训主讲人,讲授“讲解员常用礼仪及形象塑造”课程;对泰安市新入职导游进行实地岗前培训,提高新导游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研发设计的研学课程被全国研学旅行权威书籍——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研学旅行执业实务》收录,提炼总结自身积累的实践经验,在行业内进行交流和分享。

投身乡村,绽放最美青春

2019年,姜婵把脚步从祖国的名山大川转移到了乡间田园,组建起一支年轻化的专业旅游服务团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力量。

为更好地了解乡村、熟悉乡村、融入乡村,她扎根在乡间田园,从零开始学习农业、了解民俗、熟悉文化。经过不断努力和发展,她所在的诸城市永辉乡间从单一的农业园区发展成国家3A级景区,成为一处集生态农业、休闲采摘、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农民教育、拓展宿营、田园婚礼、康养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园区,探索出一条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获评“山东省级示范农场”“山东省首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园”“潍坊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潍坊职业农民学院诸城分院”等30余项称号。

随着园区的不断发展,年游客量达28万余人次,增加了周边300余个就业岗位,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左右。两年多的时间,她从一名讲解服务人员到部门经理,再到现在的常务副总经理,带领的团队由最初两人到现在60余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乡村服务队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留在乡村这个大舞台。她用自己的方式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她离校至今已有10年的时间。这10年来,不论走到哪里,不论从事何种岗位,姜婵始终铭记着一名旅游人的使命与职责——“我们的天职是创造幸福”。从“名山大川”到“乡间田园”,她一直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姜婵(右三)在指导学生实习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