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心溢画卷
与张光明先生相见,他的眉里眼里都是画意,言谈举止中洋溢着童心。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感染着我,让我久久地回味、久久地感动着。
沃尔科特说:“要想改变你的诗歌,必须改变你的生活。”张光明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说,杜甫、陆游入蜀,苏轼、陈子昂出川,李白到宣城……他们的诗风都刻上了游历生活的印痕,诗风也为之大变。像这些诗人一样,张光明先生在努力丰富自己生活的同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画风。他独步江南痴迷寻梅数年,只身前往天山、燕山体悟大漠胡杨和崖柏风韵,眼看、心悟、笔摹、灵察,与大漠对语,与冰雪相视,与梅花相恋,终得“写”梅之风骨,也便有了他的多幅6米长卷和一系列的“写”梅之作。张光明先生说,艺术有“作”和“写”之别,而生活“必须”是创作的源泉,在宾馆里、在画室里“闭门造车”,永远 “写”不出好作品。从济南到江南、到天山、到燕山,拓宽了他的“写”梅视野和境界,也重塑了他的教学格局,其中所蕴含的生活和诗意体验成为他艺术创作和教书育人的富矿……
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它高于生活。张光明先生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是生活追寻,是基础;“独上高楼”是艺术特色,是创造;“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大雅登堂,是境界。为着这份追寻,他毕生致力于将生活和感情融为一体,赋予创作以生命的独特创造,才有了专属于他的“灯火阑珊”的纯美境界。他将天山胡杨、丹崖、江南水乡、燕山崖柏与梅花融为一体,使之相亲相近,互为关联,或沉稳、或怒放、或灵动、或清丽……中国传统花鸟画就不只有花与鸟的意象。这种大胆的构思、创造打破了传统梅花书画的拘囿,使画作更加开放,更加具有诗情画意,更加引人入胜。2021年,张光明先生的“梅魂铁骨布天涯”主题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一开展就引起轰动,北京及全国各地画家慕名前来观展,一时好评如潮。观展者赞叹说,这是源于生活的凝练、创造,开创了花鸟画创作的崭新气象。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这是张光明先生画作给我们的最值得珍存的启示。为了专心于画,他毅然辞去济南艺术学校校长之职,进入山东管理学院甘当普通教师,一边从事教书育人之业,一边追求水墨书画之境。张光明先生的心胸里有“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的襟怀,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气象。看他的画作,我们始终看到一颗“童心”在跳动,正如他眉眼里那份对艺术的纯真追求,胸臆里彰显出的诗意情怀,是一个艺术家、一个朝圣者,对自己、对他人、对艺术的虔诚和尊重。张光明先生有别于其他人的地方,还在于他不仅是一个绘画实践者,更是一个绘画理论的建树者。他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和绘画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著书立说指导教育教学。《中国画基础知识》《中国画史略》《中国画概论》《文字造型与美化》《中国画装裱艺术》5部著作100多万字的论述,使张光明先生的艺术之路兼具了实践和理论的相互支撑、互为印证。而且,正是有了这些著述,在中国画教育这片沃土上,有了可以凭借的理论武装和实践模板,激励莘莘学子在艺术之路上不断跋涉向前。这也是一个为人师者的“本心”“真心”之所在。
教书,让张光明先生的艺术拥有了一颗童心;作画,让他的生活葆有了诗意。他有一幅《民以食为天》的人物画:1995年,他在惠民回济的长途汽车上,偶遇一位老人,其赠他一张新麦做成的单饼做午餐。当这位老人弯腰捡起他抖落的饼渣送进嘴里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幅“气息扑面”而又“诗意盎然”的作品诞生了。这幅画也成为他课堂上如何“写”画、如何保持“本真”教学观点的“范本”之作。当然,张光明先生的画作都可以作为范例,让初学者有路可循、有本可摹。张光明先生说,他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是一名画家,现在仍然在“写”画。愿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张光明,1942年生于山东桓台,字冠星,号净翁。现为山东管理学院书画院院长、教授。曾任济南文化艺术中专学校(济南艺术学校)校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校务委员会济南分校校长、山东英才学院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兼任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副主席、中国文化部诗酒协会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未来研究会名人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甲骨文研究会顾问(福山)、山东省老教授协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