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科学 以儒家孔孟文化培养有君子之风的当代中学生的德育路径探索与实践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国学教育的作业设计 母子之间爱的舞蹈

第6版:教育科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科学
06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国学教育的作业设计

□ 青州市东关回民初级中学 魏韬

中小学国学经典与语文课堂的融合一般体现在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知识延伸、经典名著导读这3个方面。从当前作业设计的基本情况来看,有的教师仍然把重心放在读、背、默写等知识储备环节中,缺少了语文的“人文味”,忽略了课后是培养学生国学兴趣、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广阔学习空间。在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时,有的教师把作业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识记基础知识上,或者简单布置写写读后感等随意化操作。这些作业缺乏实践性、差异性、开放性、趣味性,忽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导致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望而却步、兴味索然,对国学教育产生误解和抵触。

一、读写结合,加强实践性

语文学科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传统的作业设计偏重知识积累,却忽略了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加强国学教育与书写实践的融合。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需要经历阅读浏览、咀嚼内化、思考动笔等环节,最后通过呈现作品的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并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教学诗词格律时,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完格律基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遵循平仄、押韵的要求,自己创作一首古体诗。教师可以提供韵表供学生查阅,推荐学生阅读王力的《诗词格律》或车万育的《声律启蒙》。这种作业需要学生迁移运用课堂上学的格律知识,或者通过阅读经典诗词寻找灵感和规律,进行模仿。学生即使写不出多完美的作品,也一定能通过实践加深对诗词格律的认识。

二、分层布置,重视差异性

课堂上需要因材施教,照顾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水平,课下同样需要针对学生的学情布置差异化、个性化的作业,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时,教师可以布置有梯度的作业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受国学、走进国学、热爱国学。

在体现差异性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特点,设计难度不一样的梯度作业,或者设置“必做+选做”的作业菜单,给予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例如,八年级上册课文《三峡》出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教材中的积累拓展环节提出:“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笔者从中捕捉到拓展学生古代写景文章阅读量的机会,教学实践时就为学生开出了一份“作业套餐菜单”,里面包含了“必点菜”和“推荐菜”:“必点菜”是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的4篇文言文及其翻译,找出包括《三峡》在内的5篇游记散文写景的骈句,工整地抄写到积累本上;“推荐菜”是学习郦道元骈散结合的创作特点,为三峡、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和西陵峡中的一个地方写一则旅游推荐词。这个作业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拓宽学生在古代游记散文方面的阅读广度,体会“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的创作特点,积累写景的好词佳句,提高其文学审美水平;一方面是让有一定文学水平的学生学以致用,深入挖掘景色之美、文章之美。从另外一个层次来说,还能够使学生感受中国山河的灵秀壮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激活思维,体现开放性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在学习国学的时候,每个人面对不同的诗文典籍都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受到不同的触动。阅读感受是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的,诗意的想象与表达也不该被单一枯燥的作业形式框限住。国学教育有无限可能性,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代替学生的理解与思考,降低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题目,让学生透过历史的纸背、时代的书卷去思考现实的问题。赞成也好,批判也罢,学生在阅读国学经典、参悟国学经典时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判断,从而培养开放多元的思维。

以《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两篇古诗的教学为例,笔者将这两首诗归并到一起开展群文阅读,并补充曹操的《龟虽寿》《度关山》《观沧海》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读山海经》等诗歌作为国学经典课外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对作者不同的人生志趣和文化信念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讨论得不亦乐乎。我们将未竟的课堂话题延续到了课后的作业布置:了解曹操、陶渊明各自受到诸子百家的哪些影响?思考当你身处乱世中时,你会更偏向出世还是入世?请你写一写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一作业,学生也会产生主动去了解探究诸子思想的意愿和动力,在孔孟申韩老庄中比照自己的人生理念,对先秦思想、百家经典的观点有更清晰的认知。

四、创意融合,提高趣味性

语文学科教学强调与时俱进,扩展知识边界,培养创新思维,以现代的审美范式积极探寻生活的意趣。国学经典因为距今较为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就更应该着力挖掘国学与现代情境的联结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合,在设计相关作业时提高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国学教育中经常运用一种形式——“吟诵”。吟诵是许多教师推广国学经典的教学方法,但吟诵的方式不止一种。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节气时令或传统节日,创新吟诵形式,如中秋节发起“八月赏花·中秋诵读”活动,以“赏桂”为主题,活动前就可以布置任务:收集描写桂花的古诗词;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有感情地朗诵;准备一种跟桂花有关的食物。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桂花树下席地而坐,闻桂香、喝桂花茶、吃桂花糕,学生们对着这“花中第一流”吟诵自己喜欢的诗句。情与景合二为一,人与花交相辉映,古与今灵犀相通,这样的教育形式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活动结束后,就可以引导学生书写心中感想或进行活动纪实,体会诵读经典、品味经典的魅力。

在进行中国古代经典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也可以从提高兴趣入手,寻找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业形式,设计别具一格的名著导读作业。比如,共同制作班级名著阅读刊物,学生自己进行选题、撰稿、编辑、审稿、绘制插图等,还可以与信息技术、新媒体融合,制成电子刊物,在每名学生的作品下设置点赞、评论等功能,激励学生愉悦地阅读国学经典,启发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