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兴父母”不可做
寒假前,中小学生拿到成绩单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在对待期末成绩这件事上,最“愁”的也许不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是无论考得怎样都会被父母“扫兴”的孩子。
“你语文考得这么好,为什么别的科目就不行呢?”“虽然你各科都是满分,但你们班××也是啊!你下次可不能被他超越。”“你天天捣鼓这些,考试又不考这些,费这劲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得辛苦养家了。你现在要什么有什么,还不知足?”……这些都是“扫兴父母”的经典语录。“不满意”“不知趣”是“扫兴父母”的一大通病。而在人人注重情绪价值的今天,如果每次快乐的分享最终都变成一场打压与说教,对“三观”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来自家庭的“PUA”,有可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不可逆的摧毁。
其实,这样的“扫兴”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专有名称——“煤气灯效应”。“煤气灯效应”又被称为认知否定,即通过扭曲真实、传达片面观点以达到操控的目的。如果长期生活在“煤气灯”下,儿童就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否定和习得性无助。从严重的程度来说,这是一种情感虐待。
“扫兴父母”的表现虽然类似,但他们的成因却各有不同。单从学习成绩上来看,很多“被扫兴”的孩子并非成绩非常差,他们之所以被父母“嫌弃”,是因为父母的期待过高,以致永远不能从孩子已有的成绩中获得满足。
还有一种父母总是过分笃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加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所要求的“谦逊”“内敛”,很多父母就倾向于用否定和打压的方式使孩子“戒骄戒躁”,以防止孩子因自己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殊不知,这样的“一盆冷水”浇下去,灭掉的不是孩子的心高气傲,而是孩子对学习与生活的热情和冲劲。
也有一种父母以爱为名去实现自己掌握孩子的霸权,发泄自己无处释放的控制欲。这也是非常可怕的。
想要做一个不扫兴的家长,并不是一件难事。对父母自身来说,要彻底地改变一些固有的认知,尝试去打破一些传统的思维模式,比如可以多问问自己:“谦虚一定会带来进步吗?如果是自己取得了一点小进步,窃喜一下,难道不可以吗?”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慢慢去揣摩孩子的情绪,才能做到互相理解。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也要多多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学会去积极地回应孩子,营造一个富足、美好的精神家园。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目的都是从中获得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败不代表要自暴自弃,成功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更重要的是,要珍视和保护孩子乐于分享的心,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爱自己,并发现自己所爱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