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一直都在”
“老师,J现在状态好了一点儿,正在做题呢。”接着,J的爸爸给我发过来几条视频,是J做作业的样子。看着J小小的背影,我有些心疼。
眼看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J还是没有跟上节奏。大多数时候,早读课已经开始了,J才背着书包出现在教室门口。有时,她会站在门口发一会儿呆,直到我提醒,她才想起要把文件袋拿出来,书包放进橱子;有时,她会跪在地上,先把书包掏空,再把不该放进书洞的东西重新塞进书包,放进橱子;有时,她会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跑到讲台下跟我问声好,再去整理书包。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她通常不跟着早读,只有我强制,她才张嘴读。该交作业了,J的作业总是找不到,我跟家长联系,家长肯定地说给孩子装进书包里了,但J就是找不到。课堂上听写词语,我走到J跟前才发现她没有跟着写,要么没有铅笔了,要么没有本子了,要么什么都有就是不动笔。
这不,J昨天的作业又没找到,上午听写又没有本子了。我给她撕了一张纸,转了一圈,发现J手里又空了。这段时间正面临紧张的复习,她怎么老是这样?我有些生气,命令J站到后面去。我一边继续听写一边看着教室后小小的身影,有些心疼。我又给她撕了一张纸,让她回到座位上写。一开始,J还跟着写,后来又不跟了。我想到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看到的,孩子完不成任务可能是能力不足,也可能是动力不足。J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课间,我跟J的爸爸联系,了解J最近的学习状态。我才发现,J不但学习出现问题了,而且人际关系也出现了问题。平时,同学们都不喜欢跟她玩,说她是假人,J感觉很孤单。课间,我把J叫到办公室。我没有提课上的情况,因为我觉得J的问题应该出在人际关系上。“你看上去好像不太高兴?”“是的,我感觉很难过。”J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遇到什么问题了吗?”我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装着很不在意地问。“是的。没人跟我玩,我感觉很孤单。”J把脑袋靠在我的后背上小声地说。“是吗?怪不得呢。”我赶紧转过身,“来,老师抱抱。”我张开双臂,J也赶紧张开双臂环住了我的脖子。我轻轻拍着J:“有老师呢。什么事都可以找老师帮忙。”我轻轻拉起J的小手:“需不需要老师帮忙?”J点点头。“那你想跟谁玩?”我想了解J到底欣赏什么样的孩子。“X和Y。”J轻轻吐出两个名字。“你为什么想跟她们玩?”通过J看到的小伙伴身上的特点,我能大致了解J欣赏什么样的同学了。“因为她俩学习好。”我忽然想起刚刚J的爸爸说J总说自己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行。“看来,你也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孩子啊。这事包在老师身上,老师帮你跟她们说。不过,咱自己也要有所改变才行。”看J的眼里有了亮光,我接着说,“你看,大家交作业,你坐在那儿不动;大家写词语,你坐在那儿不写。不就像个不会动的假人吗?大家就会觉得你跟大家不一样,就不会主动找你了。”我回到今天J出现的问题,“你的作业呢?爸爸说你做了。”“爸爸没给我装进书包。”“爸爸说装进书包了,只是你没找到。如果每次都是我们自己整理书包,每次把作业放在一个位置,是不是就可以找到了?”J点点头。最后,我又抱了抱J:“你是大姑娘了,能做很多事情了。咱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好吗?”J嗲声嗲气地说:“好。”唉,也许正是这个孩子的可爱造成了父母对她的溺爱,导致了她各种能力的缺失。
学生的成长会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次谈话、两次引领就能解决的,既需要教师敏感的洞察力,又需要家校的配合。对此,班主任应该主动和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表现,让他们感觉得到我们的存在,觉得成长的道路上并不孤单,他们才愿意做出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