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全力打造优质均衡发展的普通高中教育
通讯员 刘丹丹 王军鹏
威海实验高中学生利用自制变阻器、电池、电容器、升压板等简易实验器材自制出“简易电磁炮”。“我们将常用的实验器材放在走廊、教室、活动室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小组的研究项目随时开展实验操作。”该校副校长王爱玉说。威海市紧紧围绕山东省普通高中“将特色建在学科,将学科建成高地”的“双特”模式,系统规划、统筹发展,引导学校以学科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借力政策引领,形成特色发展格局
近年来,威海市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道路上,深处着眼、高位谋划。2018年出台《关于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每所高中至少要启动1—2个课程基地建设,并设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000余万元;2021年以来,出台《关于新时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威海市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特色高中和学科基地建设的战略布局,并通过办学条件改善、中考招生政策、教改项目立项等予以保障。
“各学校借助威海市特色建设的‘政策外力’,不断激活内在活力,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威海市教育局副局长宋玉杰说,“学校围绕国家课程方案和省教育厅规定的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目标任务,在充分考虑地域资源优势、师资条件等实际的基础上,从建设目标、基础条件、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总体规划,自主选择发展定位和发展模式,探索自身发展特色。”
位于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威海四中,依托中国棒垒球协会高水平后备人才和青训基地、全国软式棒垒球实验基地等,开发棒垒球等特色课程,打造体育与健康学科基地;乳山一中结合乳山市“两山三花”(“两山”即大乳山、马石山;“三花”即乳山籍作家冯德英先生的长篇小说《苦菜花》《山菊花》《迎春花》)等特色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教育和母爱文化为切入点,打造“山花”思想政治学科基地。
目前,威海市已经开展了两轮市级学科基地、特色高中遴选工作,认定了省、市级特色高中11所,学科基地19个,覆盖全市67%的普通高中学校,涵盖人文、科学、技术、艺体等多种类别,实现普通高中错位发展、一体发展。
重构特色课程,打造特色育人载体
“课程的多样化是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质和关键。”威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邵雪晶介绍,“我市普通高中学校明确特色发展方向之后,以课程为核心凝练办学特色,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建设能体现特色学科核心价值的课程群,让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感受学科的魅力。”
“为构建特色多样的课程体系,学校成立明德经典研究中心、戏剧传媒研究中心、写作发展研究中心等课程中心。”荣成二中教务处主任刘晓飞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各课程中心开设了‘每日论语’‘传统礼仪’‘影视鉴赏’‘话剧中的语文’等特色课程10余门,引领学生走进中心,了解历史,激发学习兴趣,感悟人生哲理。”
记者了解到,自省、市学科基地创建以来,威海市各学校充分发挥地域和历史特色,开发了包括科技创新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等四大类课程共计300余门。部分学校还打破学科界限,开发了一系列指向学科高阶思维培养和跨学科思维培养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威海一中指向信息技术学科高阶思维,开设了智能物联网、钛迈罗智能车、机器人、机甲大师等创客校本课程。
荣成一中依托“海文化特点浓重、渔文化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开发渔家大鼓、渔家号子、渔家秧歌“三渔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让新时代青少年成为渔家文化的继承者、推广者和发扬者,让古老的传统文化迸发出不朽的活力。该校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创建各类音乐特色社团20余个,定期举办各类歌手大赛、慰问演出等系列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0%。学生动起来了,校园氛围也活起来了。
凝聚区域资源,提供多元人才支撑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应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笔者了解到,威海市特色高中发展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合作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出台了《关于推进普通高中与高等学校联合育人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学校立足11所驻威高校等,通过大学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题研究等与高校深入合作、联合育人。
“我选修上了我们学校的机甲大师课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robomaster团队的李振芊老师每周三给我们授课。我们小组还争取到了一项研究任务。”“我选修了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曹老师的天文学基础校本课程。他的课堂有很多前沿知识、多种多样的实验方法,真的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威海一中的学生们兴奋地介绍着他们的特色课程和活动。
“在联合育人方面,各学校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资源,邀请研究人员入校讲课,到院所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等等。”威海市教育局基教科负责人说,“威海一中加大与威高集团和广泰空港设备公司的合作力度,筹措4500万元资金,建成科技创新课程基地,学校的磁悬浮等6门科创课程由专家直接任教。还聘请山东大学等高校的12名专家担任研究性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在三年内完成至少1个科学研究课题,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威海类似这样联合育人的学校还有很多。比如,威海实验高中与中国航天十二院合作命名“钱学森实验班”,投资560多万元建成国内中学唯一的钱学森航天科技馆;202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威海实验高中建立了山东省第一个“小卫星基地班”,旨在探索高中与大学上下贯通、联合育人的培养模式;乳山一中邀请乳山市党史研究中心专家为师生举行红色宣讲、组织红色研学等。
课题项目驱动,引领特色建设实践
“科学对接,探索本土化推广路径和方法,出台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将推广应用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在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上,威海市教育局负责人作典型经验报告。自2020年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以来,威海市全力推广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确定11所普通高中为重点实验校,采取“一校一案”项目化实施策略,推动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在本土转化。
“为建立健全教学成果孵化、培育、奖励、推广、应用的闭环式政策制度,我们出台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办法,设立威海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项目,针对学校特色办学实践探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董绍才说,“目前,我们已经开展了两届市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发放奖金28万元,普通高中有27项教学成果获奖。2022年,立项威海市普通高中教学改革项目29个,为高中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