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山东坚决贯彻党中央部署,把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主攻改革“关键点”,打好落地“组合拳”,努力打造教育评价改革的“山东方案”,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唯一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首批部省共建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省份,两次入选国务院激励的职业改革成效明显省份,高等教育学科评估取得历史性突破,支持建设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份被纳入部省战略合作协议。
一、深化党委、政府教育评价改革,始终把牢教育正确方向。持续在加强领导、压实责任、落实任务上用力,加快扭转评价教育工作短视行为和功利化倾向,不断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是谋划部署“高站位”。省委常委会、省委深改委、省政府党组将教育评价改革纳入工作要点。省委改革办会同省教育厅实地调研,形成专题报告,有关建议受到省委主要领导肯定批示,分管省领导提出具体要求。二是压实责任“全覆盖”。聚焦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印发提醒函,推动落实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等制度,督促各级落实领导责任。三是督导问责“强刚性”。健全“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完善对市、县政府评价办法,将改革落实情况纳入对市、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高校绩效考核,确定刚性指标,定期予以通报。省级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将市、县党委、政府落实任务纳入改革共性任务考核,全部市、县建立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
二、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充分激发学校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完善各类学校评价标准,实施精准定向赋权,尊重办学自主权,着力解决学校评价标准同质化、导向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等问题,推动学校在不同赛道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是明确幼儿园认定标准,坚持分类管理,开展幼儿园分类评估,聚焦办园条件、保育教育,评估省级示范园和一类、二类、三类幼儿园,分类准入、分类管理,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二是突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省级遴选三批195个强镇筑基改革试点乡镇,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配置,5个县(区)被教育部确定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三是推动高中发展特色多样,实施强科培优行动,遴选建设371处学科基地,规划布局127所省级特色高中,推进县域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四是强化职教办学质量评价,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重点考核人才培养、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成立12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6个市域产教联合体。部省共同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新模式,认定14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市、县(市、区)。五是优化高校发展绩效考核,突出服务和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启动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持续开展同类高校归一化考核,试点开展对标考核。推动研究生培养单位聚焦“四个面向”,加快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改革。
三、深化教师评价改革,更好践行教书育人核心使命。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基本职责,注重一线学生工作,积极克服“唯科研”“轻管理”“弱育人”现象,引导广大教师提高水平、潜心育人。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持续开展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选树活动,组织实施“树师德,正师风”专项整治,健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涵养机制,认定38个山东省师德涵养基地和18个教师实践教育基地,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二是强化教育教学导向。深入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义务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和学历提升计划、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三名”工程、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重点开展高校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训,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师育人水平。三是强化教师分类评价。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评聘制度改革,突出全环境立德树人成效评价;深化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制定山东省“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把“真操实练”作为认定教师专业技能的主要路径;对高校教学、科研、应用、转化等不同类别教师进行区分评价标准,依据本岗位实际贡献进行分类,扎实推动高校教师分类评价。
四、深化学生评价改革,积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明确学生评价体系内容,推动学生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全要素横向评价,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问题,打造学生成长成才新生态。一是立德为先。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选取3县3校试点,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全环境立德树人“1+4”政策框架,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全场域育人新机制。二是全面减负。落实“双减”政策,扎实推进“五项”管理,“双减”工作经验被教育部“教育这十年”义务教育新闻发布会专题推介。依托现有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模式,形成贯通12年的学生全过程学习成长档案,率先实现省域内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覆盖。教育部办公厅确定我省整省作为试点推进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是身心共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体质监测,建设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省级改革示范区。研究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成2所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心理咨询室及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实现全覆盖。四是美劳同提。完善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测评内容和测评方式,实施美育浸润计划,4市开展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取得良好效果。印发《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拓展创建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成9个省示范性劳动教育基地。
五是深化用人评价改革,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按照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注重贡献,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扭转“唯名校”“唯学历”“唯帽子”的用人导向,加快形成山东特色的教育人才雁阵格局。一是把教师人才选进来。开展高校评价政策核查整改,对1000余条不适宜的规定作废止修订处理。建立人才招聘“破五唯”预警机制,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招聘季向各市、高校发出专门提醒,落实平等就业要求,坚决破除“五唯”顽瘴痼疾,11次对有关单位违规招聘、简单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挂钩等问题进行反馈纠治,推动建立良性的科研生态和教育理念。二是让教师安心留下来。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健全义务教育教师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联动调整机制,完成义务教育教师与当地公务员收入比较调查,建成乡村教师周转宿舍3788套。三是让教师队伍活起来。实行教师岗位分层逐级竞聘,优化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探索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推动县域内师资优质均衡配置。深入推进省属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建立竞争择优的准入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