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山东以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德州市印发方案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 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图片新闻 协同育人“冷思考” 济南高新区 做题大赛让教师也有“期末考” 栖霞市:“三个服务”描画教育“好”风景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协同育人“冷思考”

□ 宋锐锐

近日,教育部公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名单,引发关注。近年来,协同育人成为各地教育探索的关键词,取得诸多成效。但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协同育人效果并不理想。更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关键是打好“协同”这张牌。

协同,通俗点说就是合作。合作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通过合作,各领域得以实现和谐发展。但合作也涉及复杂微妙的秩序关系,著名的华盛顿合作定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如若目标不一致、分工不明晰、缺乏有效的机制,合作反而成了某些人推诿扯皮、互相内耗的“挡箭牌”。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并不罕见,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更多体现在教育的细节责任上,比如作业辅导、孩子身心健康等,出现了家长指责学校、学校过度要求家长等现象,导致家校关系紧张,学生夹在中间两为其难,影响了教学的正常秩序和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

如何有效缓解家校关系,更好实现“校家社”三方协同育人的最大公约数?是新时代协同育人实践的重要课题。自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达成育人目标的价值共识;精细划分各方育人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加强系统化、常态化实践,统筹构建长效机制等,是此项课题的答案所在和基本路径。但立足现代社会多方共育的依赖程度加深、各方责任边界变得模糊的现状,要想交出一份协同育人的满分答卷,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各方迫切需要提升认知维度和思想境界,以克己之心成己达人,以克己之心利他奉公,让协同不再是推卸责任的“挡箭牌”,而成为共育效果最大化的“加速器”。

以克己之心成己达人、利他奉公,是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标准,意为“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完善自己,进而更好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缺乏克己之心,是造成教育过程中互相推诿、内耗的重要根源之一。“克己”作为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立身之道,是修身齐家的基础,亦是协同合作的前提。如若每个人都能自觉强化历史担当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忠于职守,敬业乐群,遇到问题时“反求诸己”,不迁怒,不贰过,良性的生态便会逐渐形成,真正的协同自然水到渠成。

面对协同育人的复杂课题,“校家社”三方应常怀“克己之心”,强化使命担当,认真履职尽责。专家建议,学校应重点做好专业化和专门化教育,专业化和专门化的“五育”是其主责领域;家庭应重点做好生活化教育,比如以常规家庭生活为中心的生活品德、知识和技能等;社会应重点做好组织化教育,社会规范性和拓展性的教育是其主要职责。当各部分各得其所、各展所长,以稳定有序的状态结合在一起,整体就会相得益彰,交相辉映,进而释放出更加强大的育人合力。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