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立足生命成长  引领观课议课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成武县郜城第三实验小学 开展校园读书节系列活动 莒县安庄镇中心初中 师生共读沐书香  情感交融共成长 临清市艾寨丕介学校 “星火”点亮梦想 书香浸润成长 图片新闻 从“丫丫”学语到“群星”璀璨

第7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7

从“丫丫”学语到“群星”璀璨

□ 张传德

从事教育是一场缘,从事乡村教育这34年,读写又是我的“缘中缘”。

少时,多与树木、庄稼、牛羊为伍,与饥饿、寒冷作对,因此,我倍加珍惜读书的时光。凡是带字的纸片从不放过,讲故事、听评书的地方亦是我的驻足之地。

“书非借不能读也”,前提是有书可借。而我只能将目光投向不需要投资即可读可听的地方。姐姐的课本、糊墙的报纸、邻居家的旧书,家里的小广播、村里的大喇叭,都是我如饥似渴阅读的宝库。

读书好比春蚕吃桑叶,读得多了,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小学时,我就常借助作文表达所闻所见。初中时,即便是带的煎饼长出黄绿色的毛,我也舍不得扔,攒钱买了一本让我看得泪流满面的《高山下的花环》,因为这是我们五莲老乡写的书。中考前,我想:如果当了老师,就可以一辈子与书做伴,在书海畅游。因此,我果断报考了中师。

我如愿考取师范,第一次见到了有很多藏书的图书室。我为了借阅更多的书,就和管理员“老匡头儿”套近乎,帮他义务管书。3年时间,我精读了各类图书百余本,做了6本厚厚的读书笔记。1987年,正是新诗狂涌的时代,在语文老师夏德明先生的影响下,我开始了文学创作。

中师毕业后,好多同学设法留在城里,我只带了积攒的十几本书,毅然回到故乡,开启了漫长的教书生涯。因为那时的农村依然没有书读,讲台上站立的多是民办教师。我是村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的公办教师,还是一毕业就当校长的那种,所以责任重大。让更多学生走出大山,看到山外、书内的风景成了我的初心与使命。

喜欢读写的我,选择与学生同读共写,用我的爱好特长润泽学生的生命历程。在除了师生其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我成立了以我班为基础的文学社——小丫丫文学社。我呵护它的成长,珍视它的未来。在探索中的文学社就像大海上的一只小船,周边包围着厚厚的迷雾,但是我和学生心里是敞亮的,目标是坚定的:多读书,多写好作文,能早日发表文章。

花开的声音来自土壤的深处。我们师生教学相长,学生翼丰而飞,我也在四季轮回中走向教艺的成熟。为了写好作文,我和学生不厌其烦地修改。为了解决没有作文选的窘迫,我把优秀的作文工整地抄写好,贴在教室的后墙上。为了投稿,我天天跑邮局,每月那百余元的工资变成无数次8分钱的邮资。为了解决稿件泥牛入海的问题,我利用暑假跑到报刊编辑部投稿,350公里的长途投稿路程彻底感动了编辑。投稿的大门终于开启了,而后一发不可收。

文学社成长了,由当初的“小丫丫”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我没就此止步乘凉,反而想去栽种一片森林,不断壮大队伍,惠及更多师生。我约了几名志同道合的教师,校级文学社就此诞生。

2016年,县教育局决定以我的名字命名成立工作室,引领全县的读写教学工作。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文学社,县域内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教学之余,我奔忙于乡镇与学校之间,传经送宝,牵线搭桥,培训教师,提供发表习作的渠道。我指导的文学社成员发表了千余篇习作,还陆续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日照市百佳社团;我参编主编了30本读写教材,在《中国教师报》《中国德育》等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慕名加入我工作室的县域内外的教师也指导学生发表习作2000余篇,真有点儿千帆竞发的喜人景象。《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等十几家媒体也报道了我们的读写经验和成绩。

为了读写,我虔诚而又努力地走在读写教育的征途上。我深知,前有高山仰止式的大师,后有生机勃发的后起之秀,我更需要“老骥伏枥”。

天南海北地去“取经”也成了我教育生涯的常态。一场场盛大的读写教育报告,就是我和高手们的一路过招。在与名家们进行智慧与思想的交融碰撞中,我不断验证着我的实践历程,反思我的过去,审视当下的语文教育,前瞻读写的未来走向。在不断学习锤炼中,我找到了与个人专业发展的契合点、融洽处、发展源。我和师生一起研读那些有字无字之书,架设那些读写过渡之桥,广铺诸多写作之路,在这一场马拉松式的引领赛跑中,我和师生们风雨兼程。

首先,引领学生,做“擦亮星星”的人。我主编了校报《群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发表平台。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为校报题词“文才辈出,群星灿烂”。我还借助陆续担任刊物兼职编辑的机会,推荐学生的稿件,并争取资金或机会,为学生们出版作品集。

我边读边写边悟,从牵手学生到和学生们携手前行,读写的土办法归纳成实用的“金十条”。如:回归自然找素材,亲身实践得真知,个性化作文模式让学生有章可循,利用网络建群搭建读写互动桥梁等。

其次,引领教师,让教师们专业发展有精准的朝向。我利用工作之便,以读写讲座为桥梁,构筑读写小天地。我不仅引荐教师们外出聆听专家讲座,还举办读写讲座,让教师们深度卷入读写的洪流中。教师不分老幼、学科,都要写教育叙事、随笔、论文。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作品展评会,展示读写成绩。

以文教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教育活动是读写的最好载体,我们开展了“经典诵读”“国庆拉歌”“元旦赛诗”等活动。这些教育活动让读写教育有了深度、广度和亮度,教育生态得到极大修复与改善。

读写是润泽生命的重要活动,读写并蒂,生命提质。在“读写苑”里,我是种花人、赏花人。这是多么富足惬意哟!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