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读书 言语生命的绽放与元学术的本体论叩问 中小学读书行动不能搞“一阵风” 图片新闻 生活之趣 让诗书之光照亮你我

第8版:读书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读书
08

让诗书之光照亮你我

——读《陪孩子阅读》有感

□ 韦清

一个偶然的机会,友人向我推荐了《陪孩子阅读》这本书,而像我这样的年纪早已过了陪孩子阅读的时机,我也从来没有陪孩子阅读的印象,读此书权当给自己补补课吧。书中记录了作者杨青的陪读经历,看起来是普通人的平凡事,却让多数人难以企及。据我了解,即使是在这方面颇具优势的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能够数年如一日坚持陪读的人也鲜有耳闻。

在读书成为少数人爱好的大趋势下,读纸质书更显得另类、奢侈、浪漫。

我也喜欢读书,但阅读速度极慢,又受身体、时间等限制,虽已年过半百,但所读之书不过寥寥数百本。作者读的很多书我很生疏,所提及的一些作家对我来说也是生客。

杨青为什么能毫不动摇、持之以恒地陪读?我想,最根本的是她喜爱阅读,把阅读看成人生不可或缺的大事,在博览群书中丰厚自己的精神储备,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她深信,她在书籍中找到了“可以倚靠的东西”,也深信“儿子爱上阅读,就像有了一块压舱巨石,不管经历多失重的下滑,因为有阅读托底,总让我不至于惊慌失措,更不至于束手无策”,希望自己读过的好书和喜欢的作家继续在儿子身上发力,让诗书之光照亮你我,让阅读的薪火世代传承。

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通过阅读,她一次次摆脱困境,理想化地实现了陪读目标。

儿子8岁时,老师在家长群里提醒她辅导一下孩子的数学。此前,她和儿子商定,作业由孩子自己解决,不要让家长辅导。熟料,孩子看到短信后,第二天竟然不想上学了,不想学数学了。恰巧,她刚看过黄永玉的一篇文章,里面讲道,学生仅仅学好课堂那点儿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做事、交友应更多地仰仗课外书。杨青由此鼓励孩子说:“你读了那么多课外书,能给搞研究的爸爸提供资料了,这已经很棒了。不管数学学得好不好,你都是父母眼里‘独一无二’的。”听了这些话,孩子找到了自信,恢复了常态,又高兴地上学去了。“心里鞠躬感谢黄永玉……讲得那么好,救了我的急。”阅读给了她智慧和力量。

作者还这样叙述:“《30分老妈》(日本作家高木直子著)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治愈的既是我,还有儿子。”在阅读此书前,“我”在儿子眼中几乎是无所不能的,有时工作很累了,回家还得精心照料儿子的饮食起居,搞得紧张兮兮,疲惫不堪;《30分老妈》中的“妈妈”可不是这样,又懒又馋,厨艺马马虎虎,母子俩都惊呼“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妈妈”,比较起来,“我这个妈妈太拼了,太累了。是不是可以适当地犯犯懒病……实在不想做的时候就放下”。儿子从中学会了体谅,学会了知足。这本书让作者“慢慢复苏,人也跟着放松下来”。书籍为她纾困解围。

儿子上小学时,老师布置了家庭亲子阅读任务,并要求读出声来。对此,儿子很抗拒,每次完成任务都很勉强。喜欢阅读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朗读呢?作者又从《雷梦拉八岁》中找到了答案——书中的老师允许学生默读,读什么书自选,不用写读书报告。这对学生是彻底的解放。默读和朗读的不同,就在于默读可以跳过生字,越过阅读障碍,读起来很轻松,这种不求甚解的阅读是顺畅愉快的;而朗读时,免不了遇见生僻字,家长在身旁指导,也总是多了些麻烦,随时停下来,使人兴味全无。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她再也不过多干预儿子的阅读了,并大发感慨:“我像被棍棒击中,恍然大悟!原来,有问题的并不是孩子,而是我的认知。自己一不留神,竟成了扼杀孩子读书兴趣的‘刽子手’。”此后,她忙自己的事,儿子读自己的书,其乐融融。陪读也让她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可见,陪读远不是家长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要求孩子亦步亦趋地尾随,而是放手让孩子在阅读中自己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再能干的家长也取代不了孩子。

如果阅读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那么陪读也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见证。作者深有感触地说:“父母和子女的边界是穷其一生的不断试探,前进退缩有争有让,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再温柔的父母、再听话的孩子,相处起来也会有纠结和矛盾,甚至争吵、摩擦。如何达到“平衡状态”?就是在彼此的进退、攻守中把握好分寸,父母要更多地给自己画出红线,撤出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这样才能与子女相安无事。每个做父母的,都有同感。其实,不仅父母与子女,而且成人之间也是适用的,这可谓处世通则。遵从了规则,至少不讨人嫌。

杨青深爱着阅读,也不惜资金、精力、时间购书,家庭中书香味爆满。这也成为她的孩子较早爱上阅读并养成习惯的原因,孩子出生于这样的家庭是幸运的。

不仅如此,杨青还陪孩子泡书店,陪孩子在旅途中确认书本里邂逅的内容,陪孩子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作者是在引领孩子涉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部百科全书。在当下,这样的陪读是不是太昂贵了?

在总结自己的陪读方法时,作者也为更多父母列出了易行管用的方案:“打开孩子这个学期的语文书,按照入选语文课本的作者的名字,到网上搜这个作者的代表作,陪着孩子一步步拓展延伸。”作者多次提到,语文教材是“线索”“藤蔓”“标本”,通过这些小小的切入点或一扇扇小小的窗口,看到无限广阔的世界,这才是阅读的目的。

“书读得越来越多,孩子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越敞亮越宽广。”她的儿子已经上了高中,早已学会了如何规划管理自己的人生;想着这个腹有诗书的孩子,作为母亲的杨青也许在暗自欣慰。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