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的反思与启示
近年来,“本科学历+技能证书”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求职时的配置,本科毕业生“回炉”职业院校学习技能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据1月11日《银川晚报》报道)
其实,早在10多年前,笔者大学毕业那会儿就有个别本科生选择“回炉”读职校。前几年,中科大一名博士在毕业多年后,选择“回炉”读职校,改学口腔医学,转行当牙医。
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是个人的理性选择、务实选择。本科生“回炉”读职校,学技术,找到一份能够养家糊口的工作,比盲目上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显然更理性、更务实。所以,对于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的选择,我们应当予以尊重,不必说三道四。
况且,当下社会仍然普遍歧视职业教育,广大家长面对普职分流存在巨大的教育焦虑。在这种情形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回炉”读职校,反映了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在客观上有助于降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家长对普职分流的焦虑。
不过,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我们不能简单视之为一种正常现象。这种选择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因为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本科生4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毕业之后无用武之地,客观上造成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越来越多本科生“回炉”读职校,凸显了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匹配,也就是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毋庸置疑,从目前社会整体价值取向来说,上大学、读本科,是广大家长、考生向往的;读职校则是落榜学生的无奈选择。但残酷的现实却是,有一部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职场竞争力很低,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是找到的工作收入明显低于当年曾经鄙视过的职校生,生活压力巨大。这种就业现实倒逼一些本科毕业生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收入更高的工作,不得不选择“回炉”读职校,掌握一门技术,弥补自身技能短板,提高职场竞争力。
可以说,在大学毕业生规模连年创新高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回炉”读职校现象是由“本科生满街跑,技术工无处找”的现实造成的。要知道,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业大国升级的过程中,社会对高级技工人才的需求巨大,高级技工人才具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因此,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回炉”读职校,说明高等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学校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这也是对学生负责的应有之义。一方面,推动近些年来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重新戴上职业教育的帽子,大力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让本科生既学到理论知识,又学到实践技能,真正“能文能武”;另一方面,发挥就业考核杠杆的作用,倒逼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教学方面紧跟时代步伐和市场需求,提高应用型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毕业生。
另外,中学要为学生补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引导高中毕业生结合个人实际需求,更科学、更理性地填报院校、选择专业,减少乃至避免走上本科毕业后“回炉”读职校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