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我与学生的“专属定制” 推开家门  打开心门 图片新闻 小小贺卡寄深情 小毽子引发的“自辩”教育

第8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8

我与学生的“专属定制”

□ 菏泽市牡丹区皇镇初级中学 赵效显

一进办公室,我就看到一个大信封摆在办公桌上,上面写着8个大字:“元旦祝福,专属定制”。我感到十分惊喜,心想:元旦未到,学生的礼物先到了,我的学生真有心。我拿起信封,撕开一个口子,取出里面装着的一张手绘贺卡。只见贺卡上画着一个戴着粉色绒帽的雪人,雪人长着两只圆溜溜的黑眼睛,穿着黄色的羽绒服,手上举着一个小红灯笼,灯笼上有4个美术字“元旦快乐”,下面是一行小字“送给我最亲爱的赵老师”。

看到字迹,我知道这张贺卡出自我班一名叫小栋的学生之手。小栋是一名插班生,他的爸爸在本镇的菜市场摆了一个菜摊,他跟着爸爸来到本镇,转学进入我所任教的班级。我看他长得瘦瘦的、矮矮的,便把他安排在第一排靠门口的座位上。刚进入班级的那两天,他很安静。下课时,别的学生走出教室,他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默默地摆弄着笔,或者在纸上画着什么。我看到他这么安静,就走到他跟前招呼他:“小栋,下课后到校园里玩呀!”他走出教室,趴在栏杆上看风景。过了几天,小栋恢复了活泼的本性,上课不认真听讲,写字时趴在桌子上歪七扭八,随手乱丢垃圾,有时还串位,碰碰这个同学,拍拍那个同学,把班级纪律搅得一团糟。学生都不喜欢他,上课时不愿意与他分在一个学习小组,下课后躲着他。我找小栋谈话,他说:“没人和我一起玩,我感到孤独,想找他们说说话。同学们不但不理我,还认为我是在捣乱。”我找其他学生谈话,一名学生说:“小栋不遵守纪律,很顽皮。我们不是不愿意与他在一起,只是怕受到牵连,一起挨老师的批评。”听了学生的话,我心中有了一个主意,决定给小栋一个爱的“专属定制”,奖给他双倍奖章,既能激励他遵守纪律,又能拉近他与同学的关系。

开学初,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我曾经与学生一起制定了“班级公约”,让他们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每天必须刷牙、洗脸、洗脚,保持个人卫生”“校服、红领巾要保持干净整洁”“下楼做操集合时要做到快、静、齐”“课堂上老师发出指令后要立马执行”等。我使用加减奖章的方法,激励学生遵守“班级公约”。我把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对在遵守“班级公约”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奖励1个奖章,给所在小组加1分量化分;对违反“班级公约”的学生,扣除1个奖章,给所在小组减掉1分量化分。班会课上,我对学生说:“同学们,小栋与大家有什么不同呢?”“进入我们班的时间最晚。”“爱捣乱。”……他们纷纷回答。接着,我说:“小栋进入班级最晚,需要一个适应期。在适应期内,他肯定有很多不适应之处,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帮帮他,给予他特殊照顾呢?”学生纷纷点头同意。于是,我对小栋实行“专属定制”奖励措施:别的学生表现好,奖励1个奖章,给所在小组加1分;他表现好,奖励2个奖章,同时,给所在小组加2分。

“积分加倍”的激励措施,让与小栋同组的学生十分振奋。他们不再把小栋当作包袱,而是看作争得奖励分的主力。同组的学生主动关心他、帮助他。进入校园后,帮他检查红领巾系好了没有;交作业时,帮他检查作业完成了没有;自习课上,帮他检查坐姿端正了没有。小栋也很争气,与大家一起努力,主动做事情,积极遵守纪律,争取成为班级内遵守纪律的模范,成为小组内的“得分大王”。大扫除活动中,小栋主动承担了擦玻璃的重任,站在高处,把玻璃擦得光洁锃亮。他来回巡视卫生区,发现纸屑就随手捡起来。在卫生评比中,小栋所在小组获得第一名。路队比赛中,小栋担任领队,我班的学生排队又快又齐,为班级争得荣誉。小栋既为自己争得了奖章,又使所在小组的量化积分噌噌往上涨。在月末总结中,他所在小组的量化积分位列班级第一,他获得的奖章也比其他学生都多。在班会课上,我根据获得奖章数量进行奖励,小栋榜上有名。我给学生准备了笔记本作为奖品。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小栋接过笔记本,激动不已。小栋所在小组每名成员都获得一个笔记本,令其他小组成员羡慕不已。其他小组都争着邀他加入,对他说:“你到我们小组来吧!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小栋成为班里的香饽饽,很快融入了班集体。

过了一段时间,我找小栋谈话,了解小栋的心理状况,小栋说:“来到班里这么长时间了,一直享受老师的特殊照顾,怪不好意思的。”听了小栋的话,我意识到这样的特殊照顾如果持续下去,对其他学生就不公平了,也会伤害小栋的自尊心,最后事与愿违。于是,我在班里宣布小栋的适应期结束,改变了对他“积分加倍”的措施:由“积分加倍”变为“奖品加倍”,他可以在我这里领取额外的奖品,这是老师送给他的“专属定制”奖品。我的话使小栋大为感动,他坚定地说:“请您放心,我一定做一名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的好学生,成为大家的榜样。”

从此,小栋严格要求自己,别人做得好,他要做得比别的同学更好。期中考试结束后,他获得“学习标兵”奖状。我兑现承诺,奖给他一个笔记本后,把他叫到办公室,额外塞给了他一支笔、一块糖。那时,他看我的眼神特别亲切,我们之间建立了特殊的情感。

教育植根于爱。学生的成长需要爱的滋润,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适时给予特别关爱,方能使他们成长得更好。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