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步入“马太效应”的误区
“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是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概括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他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有积极的一面,可以鼓舞取得成绩的人,使他们更加进步;但也有很大的消极面,会使那些暂时落后的人有时因为望尘莫及和得不到鼓励而更加消沉,甚至一蹶不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时会出现“马太效应”的误区。
众所周知,教师们都喜欢乖巧的学生,因此他们在校园里很受宠爱。小红花、奖章、荣誉称号等,他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当一名乖巧学生和一名顽皮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时,教师往往不会批评前者,这在无意中纵容了这些乖巧的学生。
近期,为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我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上用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苹果花”游戏来考量他们的课堂习惯和学习成果,效果还真不错。在课堂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言、背诵,字也写得很端正。他们都想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大苹果添加一朵花儿。其中,一名叫小佳的女生表现得特别好。我知道,平时争强好胜的她铆足了劲,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争得更多的花儿。这个女孩天生就是一个爱表现的小精灵。看着她朗诵课文时声情并茂、全情投入的样子,我非常高兴,就号召大家向她学习,并且请她当“小老师”教同学们朗诵。在学习过程中,她的表现总是那么精彩。
今天,小佳的出色表现又给她所在的小组增添了一朵“苹果花”。我看到她的小脸笑得像苹果花一样灿烂。在关键的分组默写生词环节,小佳所在的小组有两个“淘气包”没有写对,以致这个小组少得两朵“苹果花”。最后,她所在的小组没有获得冠军。小佳的脸红了,满眼是泪,趴在桌子上哭起来。下课时,我提醒她别忘了发奖章给二组的同学们,她竟然大声嚷道:“我不发了!不发了!”
我感到既惊讶又尴尬。课下,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优秀的学生为何输不起?为何这么经受不起委屈?如果她连这样一点小挫折也受不了,长大后还能经受更大的挫折吗?是谁养成了她如此强势的心理?作为教师,我觉得自己有责任。这是因为,我对她这样优秀的学生赏识过度,以致他们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就应该永远得第一并且一直受老师宠爱。
前些天,在阅读教育著作的时候,一位同行的话“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振聋发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知道,这位同行的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优秀学生和那些后进生一样都是特需生,甚至他们比后者更需要特别的关爱、特别的教育。他们需要的不是过多的赏识,而是清醒的自我认识。鉴于此,教师要对他们强势的表现果断地说“不”。
这件事给我敲响了警钟,我开始思考怎样对待像小佳这样的学优生。我们既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对待那些“淘气包”,也不能戴上“盲镜”,不看那些学优生身上的毛病。也就是说,不能“一俊遮百丑”。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接受挫折教育。如若不然,就势必会造成我们只培养了少数拔尖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最终形成两极分化和对立。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步入“马太效应”的误区。那些“小太阳”“小月亮”固然令人喜爱,但我们更要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学生——那些被忽视的“小星星”,用爱的眼神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也能变得“亮晶晶”的。在教育管理上,教师要尽量运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要追求“大面积丰收”,使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的关爱。“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名学生”不是一句口号,我们要把它落实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用多把尺子来衡量每名学生,而不是以单一的标准评价他们;要发现每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因材施教;要把爱心献给每名学生,让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