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要闻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山东职业教育写好服务发展新篇章 省教育厅与古巴高等教育部签署合作备忘录 省教育厅第一时间研究部署 《问政山东》反映问题整改工作 山东高校“百校万企万师双进” 行动动员部署会在济召开 高扬高教龙头在强省建设中挺膺担当 图片新闻

第1版:要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要闻
01

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山东职业教育写好服务发展新篇章

□ 廉德忠

“在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力量不可或缺。我们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正中央,书写出强服务促发展的新篇章。”谈起职业教育赋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省教育厅总督学王志刚介绍说,2023年,全省启动实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工作,着力推动职业教育面向产业、面向人人,以服务促转变、促提升、促发展,充分释放现代化强省中的职教力量。

服务产业

助力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稳大盘挑大梁

东营职业学院组织实施的基于盐碱地高效农业示范项目,经过近几年的推进,累计推广面积3000多公顷,经专家评价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该校创新“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加速基地+科研创新总部基地+产业发展基金”五位一体的实验室建设模式取得的成果,为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贡献了职教力量。

山东是职教大省,现有职业院校537所、在校生264.9万人。其中,中职学校448所,在校生133.6万人;高职院校89所,在校生131.3万人。山东又是工业大省,是全国唯一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职业教育如何化“大”为强,助力山东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稳大盘挑大梁?山东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探索和实践。

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省份,山东建立了完善的产教对话机制,省直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政策,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全国首个“金融+财政+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40余个混改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100亿元。同时,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26个,在职业院校设立126个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72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全省职业院校平均每年培养输送6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全省“十强”优势产业集群、乡村振兴、海洋强省、脱贫攻坚等领域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服务县域

赋能新农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新年刚过,济南市工业学校向社会发布,该校已经有护理、汽车运用与维修等9个专业获批山东省第一批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点,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这是我省赋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

近年来,我省着眼于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培养人、留住人,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在特色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人才需求迫切的人口大县和经济大县、强县、特色县,遴选一批高水平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初中后“三二连读”教育,县域内高职院校达25所,占全省高职院校的28%,平均每年为县域输送近1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了一批在家门口创业的致富能手。同时,大力发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设50所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探索“田间大学”“乡村学院”等办学模式,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服务“走出去”

为海外中资企业培养本土化人才

2023年,我省发布的职业教育海外“班·墨学院”计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15所左右“班·墨学院”、50个左右办学点,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资源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年培养培训规模达10万人次。

山东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职业教育就支撑到哪里”,由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有组织地推动校企“组团出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组织近50所职业院校与11家山东及中央特大型企业“组团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15所海外职业学院、57个办学点;建立“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推广基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共建海外“厂中校”,培养培训满足当地发展和中资企业需求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开展海外员工培训30多万人次。海外“班·墨学院”计划的实施,拓展和扩大了山东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和传播的途径。

同时,山东以企业为主导、职业院校为支撑、本土人才培养为核心,“一国一策、分企赋能”,为“走出去”的企业培养培训“懂技术、通语言、精技能”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中资企业海外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水平,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受到相关企业的高度称赞和热烈欢迎。

服务师生

扩宽人才发展的成长空间

20227月,我省公布了第二批中职学校79名齐鲁名师、17名齐鲁名校长人选名单,标志着已有147人、43人成为齐鲁大地中职学校的旗帜和标杆。在山东,无论中职学校还是高职院校,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空间不断被拓宽,教师成长驶入了“快车道”。

何以如此?这源于“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山东将研发机构设置、人才招聘、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五项权利”全部下放到了学校,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得以充分发挥。同时,改革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和绩效工资制度,学校参加社会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采取直接考察的方式招聘业界优秀人才,全省“双师型”教师达60%;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制订具有山东特色的专业、课程、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获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二、第三位。实施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做到了“一校一特色、校校有品牌”。

在山东,得益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职教高考制度,中职学生既可以上高职专科和本科,又可以上应用型大学,学生发展有了更大空间,也为新增劳动力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介绍,职教高考报名人数从2012年的不到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26.5万人。近三年,全省中考招生中有9.37万名学生超过普通高中线而选择了中职,高考招生中有10.74万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却选择了高职,4.6万名普通高中在校生转入中职学校。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奖牌数稳居全国第一位,相当多的学生借助大赛实现了人生梦想,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