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高教龙头在强省建设中挺膺担当
——二论学习贯彻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本报评论员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思想深邃、指向鲜明,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心中激荡回响,鼓舞大家满怀信心,奋进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
面对“教育强国、山东何为”的时代命题,202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把准主攻方向,系统谋划部署,提出重点实施教育创新发展“十大行动”,矢志以教育强省建设新成效为教育强国增光添彩、赋能加力。
对高等教育,山东决定实施“筑峰行动”,下定决心突破“大而不强”的瓶颈,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在“高原”上筑“高峰”,以点上突破带动整体跃升,高高扬起高等教育的龙头。
在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之年,“筑峰行动”提出“持之以恒扩增优质资源”“坚定不移打造一流学科体系”“聚焦聚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目标准,任务实,可谓切中肯綮。这既是对深入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又是对山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实现“走在前、开新局”的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
实施“筑峰行动”,对于正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山东而言,势在必行。
发挥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龙头作用,要求高等教育紧密衔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对接区域优势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深入推动“科教”“产教”“校地”三个方面的融合,激发“政、产、学、用”等多方活力,为全省的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抢滩新兴产业赛道提供强大的支撑力。
作为以“科教融合”模式整合创新资源的成功典范,如今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形成了科教相互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构建了“学院——研究所——产业集团”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已经成为汇聚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学校上线的全国首个省级算力网络平台,构建起以济青为核心、覆盖16市的算力互联网,多年来助力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度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整体提升,已成为支撑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性科技力量。
与此同时,山东也正在积极推动新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加快补上高端创新资源的短板。去年底,山东省委领导先后调研康复大学(筹)、空天信息大学(筹)建设工作,强调要打造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的高等学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筑峰行动”提出持续推进高校省市共建,“确保省市至少共建1所高水平高校”。截至目前,已经有10个省内城市的12所大学与山东省签约共建。抓住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的重大机遇,省市共建为校地双方共赢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让省属高校成为强省建设中的发力点。
实施“筑峰行动”,在推动“双一流”建设提质进位、实现突破的进程中,时不我待。
不久之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公布了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建设名单,9所高校的20个学科作为引领全省高校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入选,将获得更多资金、资源以及政策的支持。
“811”项目被视作“筑峰行动”的“抢滩之战”“必胜之役”,入选高校及相关学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被赋予重任、寄予厚望。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省进入A类行列学科数量增长131%,其中3所省属高校的3个学科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对此,我们要坚定信心,对标“双一流”建设标准,聚焦“人才、科研和教学”三个核心要素,攻坚短板弱项,做强特色优势,确保在下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实现重大突破。
打造一流学科体系,重在强特色、建梯队,主动服务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为此,我们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努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学科,前瞻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引领带动一批人才培养质量高、科研服务能力强的学科群。引导学科发展方向与重点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学科建设成效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全面做优做特做强山东高校学科。聚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是时代所向、发展所要、未来所趋、人民所盼。我们期待着山东高教人乘着“筑峰行动”的东风,心怀“国之大者”,以破局立势的魄力和决战决胜的冲劲闯劲干劲,努力在强省建设新征程中书写新时代高教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