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教育叙事 东山腰的桂香 一抹笑意是你最美的模样 “赊账”也挺香 图片新闻 每名学生都是一块闪光的金子

第7版:教育叙事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教育叙事
07

东山腰的桂香

□ 枣庄市渴口中学 侯铭

迎着10月的秋风,又来到阔别已久的东山腰。

伫立向东眺望,绿树掩映下,东山腰上曾经作为学校的建筑依然存在。目光所及三里来路的样子,桂花的香味仿佛随着清风飘入鼻翼,让记忆回到30余年前,让思念归落到曾经的往事。

山腰上有一座据说是唐朝的庙,那时已经改造成学校,一所容纳十余人的小学,犹如巢穴般安放着嗷嗷待哺的鸟雀。学校有一名50岁左右、体弱多病的老教师执教,如一名僧人在虔诚地布施真谛。老师姓相,不是本地人,从我进入学校以来便住在学校。

那时的生活是自在的,天是蓝的,冬天是冷的。伴着凌晨5点的月光,沿着小溪走,源头便是东山,学校旁边便是百姓口中的灵泉。透过天边的一抹光亮,“当当当”的铃声犹如禅院的晨钟响彻四野,也像汪洋大海里的航标指引着方向。相老师早早起来,敲响了一个个早晨的铃声,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大山。

寺院即学校,学校即寺院,只不过禅音已作古,学生学的是科学文化知识。韦陀殿被改造成了教室,相老师在涂着墨汁的用白灰砌成的黑板上写字,学生们在石凳上静静地听课,无暇于窗外的花香鸟语。“家国”“民族”“奋斗”等字眼在我们的眼里闪烁着,融入每个人的心里,在我们口中响彻,透过窗户飘荡在山腰。相老师教我们语文、数学,也捎带教我们地理、历史知识,因为他博学多识,所以我们的问题在他那儿都不算什么事儿。

课间10分钟,他爱带着我们在学校里转一转,指着碑文讲解。题额、书丹、撰文等碑文专业术语,就是在那时听他讲解而懂得的。而今作为碑铭文化的爱好者,我也有幸被景区、寺庙邀请写碑文了,实在是要感谢相老师的启蒙。我也爱听他讲发生在寺院里的故事。据说,在清朝时,一位先生在庙内讲学,7名学生中却有8名考上了秀才,其中一名是爱学习的扫地小沙弥,因为在窗外偷偷学习而学业有成。他也以此激励我们要吃得起苦,有恒心、信心才能做成事。我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在感叹故事传奇的同时得到深深的教益,至今记忆犹新。

学校里有一名老校工家住在山脚下,平常负责清理校园。他很和蔼,每当他来时,我们一边看他干活,一边让他讲故事。于是,从他口中,我们知道了寺庙的过往,知道了相老师的故事。学校的所在是灵泉寺,因庙旁边的泉水而得名。所谓上善若水,庙里的香火十分旺盛,延续了千余年,正如这眼泽润之德的清泉是本地母亲河的源头,哺育一方土地。寺院有一位老和尚在抗战时期以佛门之德救济百姓,也关心国运。在八路军115师开辟沂蒙抗日战场的时候,一位连长身负重伤,得到老和尚的保护,日军叫嚣着让僧人们交出人来而无果,最后老和尚血染大殿。这位僧人就是长眠于校外塔林的悟心和尚,而那位被救的军人就是相老师的父亲。故事讲完,同桌女生眼里噙着泪水,我们也为其中的主人公事迹所感动。相老师来此山窝窝执教是来报恩吗?至今想来,也是心存疑惑。

校园是美的,窗外的世界是广阔的。青山碧水把我们的心也渲染得敞亮、洁净无比。

相老师喜欢诗词,他爱带领我们看庙里石碑上宋金时期的碑记和诗文;秋天,他也爱带领我们去山腰看起伏的群山,看一坡上浩渺的草海。他教我们朗诵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培养我们百折不挠的决心和意志力;也给我们讲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故事。

冬日里,天气寒冷,尤其是大雪时,家人便安排我们住在学校宿舍。忘不了相老师夜间给我们整理被子的关爱之事,也忘不了他早晨为我们去泉边打水洗漱之事……

面对夜色,月光下听着水冲青石的哗哗声响,他告诉我们,这眼清泉出自鲁南的深山,经过苏北,流进淮河,然后归于黄海;教导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心系家国,像周恩来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听着,默默地记于心间,虽然当时有些懵懂,却难以忘怀。他教我们背诵“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佳句,教育我们珍惜时光,不要蹉跎岁月。于是,我们有了珍惜时光的意识,学会了把玩和做充分地结合起来。

时光如流水,生活恰梦境。一转眼,我离开学校已20年。相老师去世,我收到消息的时候在外地;到相老师长眠之地凭吊的时候,塔林里种着数棵桂花,那是政府为表达心意栽植的。因为相老师的名字叫折桂。思来,长眠于塔林,也许是意愿,也许是感恩;栽种桂花,也是意愿,也是感恩。

而今,一去又是20年。恍惚间,世事沧桑,学校又恢复建成寺院。来此,我欣慰着浓郁的桂香,沉浸于往日美好的记忆。

录入:张婧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