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滨湖镇古村民族小学:让学生成为“家乡美”的创造者
庞敬华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
谣……”在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枣庄,这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是刻在人民心里的旋律,而那动人的歌词则是天南地北枣庄人寄托乡愁的不二选择。近年来,滕州市滨湖镇古村民族小学在微山湖的滋养下孕育了“和美包容”的教育理念,以“让每个学生成长成才”为办学目标,发挥学校毗邻微山湖红荷湿地的优势,将生态环保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让学生在创造“家乡美”和打造“和美生态、文明校园”的过程中全面发展,推动学生“五育”融合发展,培养出了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和美少年”。
因地制宜,打造环保教育“拿手戏”
教育家勃莱森说:“任何一所学校环境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发表演说,而且人们的确会注意它,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该校因地制宜,把校园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和美校园”生态建设工程,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会“说话”,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生态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方式。
加强文化建设。学校聚焦实体场景与无形文化“双打造”:一是打造了凸显湿地特色的“和美校园”,编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荷乡和美》。二是打造实体场景。学校先后建设了“荷美广场”“湿地家园”“湿地博物馆”“湿地文化墙”“感恩文化墙”“民族团结教育长廊文化主题墙”“《论语》百米学林大道”“惜时亭”等校园文化景点。为充分发挥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强化“和美教育”的鲜明指向性,学校还创建了“环保之声”“荷美诗廊”“湿地风情”“墨乡古韵”“善国名贤”等8个主题教育长廊。
创建湿地博物馆。博物馆面积虽小,却五脏俱全。其主要分13个版面,系统介绍了微山湖湿地的植物、鱼类、水禽鸟类、底栖动物、浮游生物,还收纳了品类繁多的湿地动植物标本,是一座融标本收藏、环保教育、科普教育、人文教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为师生了解湿地、宣传湿地、爱护湿地,共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广阔天地。
打造湿地文化墙。为“让每面墙壁都说话”,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为一面面墙壁赋予湿地环保文化。文化墙分为不同版块:通过“湿地——地球之肾、绿色家园”版块介绍了湿地的8种功能,着重展现了湿地的环保功能;通过“湿地——育人之本、和谐家园”版块,挖掘了荷花的高洁、芦苇的坚韧、湖水的包容等湿地育人品质,鼓励学生与湿地做朋友,以湿地元素的品格涵养自身。
建立主题教育长廊,让“和美教育”更“专”。“环保之声”主题教育长廊主要介绍了每个环境保护节日的由来及每年的教育主题,为学生普及了环保知识,使他们有了参加环保活动的知识储备。“湿地风情”则主要展示了《洛阳古城》《郁郎古国》《红莲毓秀》《渡口风云》等有关湿地文化的10个人文历史掌故,并把其教育意义提炼升华为格言。
编写校本教材。学校充分利用地处湿地红荷风景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挖掘生态环保教育资源,编写了校本教材《荷乡和美》。教材和相关课程的创设,增强了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拓宽了学生看待生态问题的眼界,使学校课程研究得到了规范化发展。“荷乡和美”课程由专兼职教师任课,每班每周一节,教材依学生发展阶段分为《湿地资源篇》《湿地生物篇》《湿地文化篇》3册,分别供低、中、高年级使用。
率先垂范,勇当湿地保护“排头兵”
学校鼓励教师走在保护湿地的前列,以“大手”拉动学生的“小手”。发动全体教师开展“保护湿地我先行”大讨论活动,进行“头脑风暴”,为保护“地球之肾”建言献策;开启“湿地保护”论坛,举行生态文明教育演讲比赛,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湿地保护理念;制定教师读书行动方案,推荐环保教育书籍篇目。在滕州市“红荷节”期间,学校每年都举办“湿地文化读书论坛”,发动教师制订读书计划、撰写宣传文章。
积极参与,争做热爱家乡“和美少年”
学校积极开展以“和美教育”为核心,以“创建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环保教育系列活动,让学生的环保意识入脑入心。深植“自己打造、自己更爱”的观念,在为家乡“洒汗水、动脑筋”的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引导他们争做“和美少年”。
丰富班级文化。各班的班风、班训、班规、班主任寄语、班级口号、班级名片都体现着环保教育。同时,各班级都开展了水生动植物种植和养殖活动。学生在种植和养殖过程中写下详细的日记,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保护环境、保护湿地、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打造“第二课堂”。为全面推进生态环保教育,学校打造了以“热爱湿地、保护湿地”为主题的“第二课堂”。环保小组学生走上街头调查白色污染情况,走进湿地调查湿地水质,走入田间劝阻焚烧秸秆的行为;科技小组学生变废为宝,进行环保小制作;音乐小组学生排练环保歌曲,编排环保舞蹈;书画小组学生绘制了生态环保手抄报。学校每年都开展“湿地文化艺术节”“和美少年我来当”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宣传湿地、保护湿地的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对生态环境的美丽有了更高追求;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成为群众的殷切期盼。“和美教育”除“五育”融合外增添了一分“爱的教育”,厚植了“保护湿地,方能留得住乡愁;爱护湿地,就是热爱家乡”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