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关爱要走进学生心里
现阶段,建设心理咨询室是基础之举,大部分学校都能做到。但究竟是否起到了实际作用呢?这份特别的关爱有没有走进学生心里?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育有爱才温暖,有了科学有效的实施才有影响人、成就人的力度。如何让学生悦纳心理咨询室,让它带着心理关爱走进学生心里,是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的破冰之举。初中生恰逢青春期,既独立又依赖,既敏感又多虑,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去心理咨询室被别人看到,怎么办?”“心理老师会不会把我的事情告诉班主任?”“我是不是得了抑郁症?”这些是心理健康问题附加给他们的又一重负担。
在有的学校里,心理咨询室就是空壳子,有名而无实。因此,让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心里植入一个信念——“我有问题的时候是可以到这个地方求助的”,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当时刻保证,在学生需要时,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是在线的。心理咨询室从选址开始就要从学生是否悦纳的角度考虑。一是不能建在教师办公室旁边;二是在学生所经之路上,人越少越好。例如,有一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总是门可罗雀,校长自以为学生的心理状况良好;直到学生心理事件发生,他才晓得人少的原因在于它建在总务处旁边,以致学生不好意思进去咨询。要想打消学生的顾虑,还应宣传到位,把学生的顾虑先于他们说出来。利用心理课向学生讲解心理教师的职业准则、心理咨询室的运作流程等知识,使学生不再怀疑、焦虑。当然,对心理健康教师也有要求:要有亲和力,让学生愿意吐露心声。试想:在一个温馨的地方坐着一位冷若冰霜的教师,学生还敢进去吗?
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切忌把心理教师作为“全才”去“贴补”其他岗位。否则,会造成“专人不专,专场无人”的局面。长此以往,心理咨询室就形同虚设了。有了心理咨询室等硬件,还要有专职心理教师。专职心理教师不能由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在学生的认知里,心理教师就是可以帮助他解开心结的那个人。有室有人了,就应该保证开放时间。心理教师除了上课和必要的教研就应该待在咨询室里,因为学生会不期而来,很多突发现象是没有征兆的。如果学生来了,咨询室里却没有人,他就会放弃这条求助路径。
学生来心理咨询室的目的是求助。我们不期待学生一次又一次来咨询室求助,而是期待他在将来的某一天不来了。这对心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实,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背景深厚、实践要求很高的学科,需要心理教师在日复一日的专业浸润中不断反思,努力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心理教师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的实践中也会成长起来,教学相长是最适合心理教师成长的方式。心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问,必要的专业培训是心理教师能够助力学生走进阳光地带的前提。在学校教育走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的道路上,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尤为突出。当学生摆脱成长的困境,自信、独立地走出阴霾,这时,我们的心理关爱才算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心理健康教育是育心、走心的护航行动,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只有让学生悦纳心理咨询室,充满信任地走进去,满脸阳光地走出来,心理咨询室才能具有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