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高等教育 1189名社区导师护航万余名学子成长 青岛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指导中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国际学生与春天有约 青岛科大打造“场景大思政课”把课堂搬到青岛港码头 烟台大学:“四个坚持”深化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与广度

第4版:高等教育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高等教育
04

青岛科大打造“场景大思政课”把课堂搬到青岛港码头

本报讯(记者 孙荣光 通讯员 王乐昌)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前湾港区南岸,满载货物的巨轮缓缓停靠在无人值守的码头。码头上,自动化桥吊巍然屹立,自动导引车往来穿梭,自动化轨道吊快速运转,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轻巧地抓起、精准堆码。

现场,一群年轻人高高举起手机记录着这一震撼的场景。他们是青岛科技大学由70余名师生代表组成的大思政课实践团。他们来到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科技创新基地上“场景大思政课”,现场感受青岛港践行科技自立自强、将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世界港航业贡献全新“中国方案”的实践担当。

“作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学生,我希望将来也能成为科学家,为打造大国重器作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增光添彩。”该校传媒学院大二学生谭凤婷用“热血沸腾”来描摹现场看到的壮观景象,“通过实地参观、体验国际化港口,仿佛激活了‘大思政课’的空间生命力,是非常奇妙的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讲解员从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引申到科学家精神,深深鼓舞了在场师生立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听到动情处,有的学生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实践团领队、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洪坤对此感同身受,他说:“‘场景大思政课’上,同学们亲身感受前沿科技的脉搏,心灵受到触动,心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接下来,我们要深化与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科技创新基地的结对共建,努力打造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大思政课育人场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参与现场教学的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曹胜说:“场景教学把思政课的教学现场搬到了现代化全自动码头,搬到了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生动展现了科技工作者的坚韧奋斗与无私奉献,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触达人心,真切体现了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和价值,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带领学生深入港口码头、科研一线、革命老区、田间地头,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引导青年学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成长过程中,助力学生树立报国志向,是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场景大思政课”的初衷。

近年来,学校先后建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余处,派出实践团队3000余支上“场景大思政课”,累计覆盖师生10万余人次。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