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人物风采 于霞:“爱是深深地看见”

第5版:人物风采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人物风采
05

于霞:“爱是深深地看见”

□ 隗鹏 张桂玲

她擅长“读心”,犹如一位“心灵捕手”,可以准确捕捉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与之共情,然后一起去面对和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她善于创新,仿佛会“七十二变”,是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神奇的“魔法老班”,课堂内外,大事小情,无不千方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机而变。

这一切都源于她喜欢和学生在一起。她的愿望很简单:爱着,向前走,只为每一场美好的遇见。

她的故事很平凡,也很动人。

全国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全国班会课一等奖、省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济南市“立德树人”双领军教师、济南市优秀班主任、山东省班主任育人能力大赛二等奖、济南市育人能力大赛特等奖、历下区名师、历下区优秀班主任、历下区首届名班主任……

这些荣誉和奖项的获得者,就是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于霞。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的课堂似乎有着让学生欲罢不能的魔力: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考得遥遥领先。作为一名班主任,她带的班级更有着鲜明的“霞姐”风格:班风正、学风浓,热情大气、活力满满。同事们都说,她带出的不仅是全校唯一的“流动红旗大满贯”班级,而且是济南市优秀班集体,更是潜心育人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一种导向。

她的贡献不止于此。在担纲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班主任课程体系研发期间,她梳理出了“山大基础教育集团班主任课程三年整体框架”“新任班主任课程培训方案”;组织编订了《山大附中班级管理全流程示范指南》校本教材;在全区举办了多场以班级管理为主题的讲座,在集团内外都起到了有效的引领辐射作用。

从只会做一名“救火队长”到将班级工作经营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为人师者13年来,她的故事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和“轰轰烈烈”这两个词语,却在学生成长必经的道路上倾注以涓涓细流的热爱和深情,种出了一路繁花。

在“小信笺”里探寻教育的“大秘密”——

情感在前,约束在后

“当笔尖轻轻地触碰到温暖的纸面时,同学们的心声便从笔墨里跳跃出来……”谈及书信往来在班级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活泼的于霞眸子里闪动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载满爱意的信笺,不再单是班级浓厚学风的载体,更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亲子之间心灵的一次次对话,传递着生命的温热,让沟通变得更顺畅、更走心。”

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与互动。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也正是教师永远不能被机器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如何让情感流动起来是一门科学、一种艺术。在初入职阶段,于霞也走过一段弯路。

“那时候,我虽然年轻、有朝气,但也容易情绪激动,常常因为班级管理琐事和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状况’而感到异常焦虑。”于霞回忆道,因为没找到有效的交流方法,所以自己看似利用威势把班级“整”得很服帖,学生却“貌恭而不心服”。看似自己成了一名能掌控班级全局的“独裁者”,实际上却使师生关系逐渐变得“剑拔弩张”。

痛定思痛,善于学习和反思的于霞逐渐悟出:作为班主任,如果只会做“救火队长”,那么结果就只有一个——天天“疲于奔命”。

且行且悟且进,于霞很快就找到了一条便于跟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的“绿色通道”——书信。

与任课教师每周通过一封书信交流,学生可以在信中说出自己一周的学习困惑,如对老师授课过程中好的做法表示支持、对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也可以说一说自己的日常小事。不知从何时起,小小信笺成为师生之间的“秘密日记”。

日常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功不可没,但也难免有困惑。“通过书信,可以及时传授给他们管理班级的小妙招儿。”于霞说,在一次又一次的磨合中,班干部们终于领悟到“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如虎添翼”的道理。

班级日志也成为于霞和每名学生进行心灵交流的有效途径。“除了必须汇报班级当天出现的问题外,他们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出想与我沟通交流的任何一个话题。”于霞说,一开始,学生们还比较拘谨;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敞开心扉向她倾诉一些学习上的困惑了;再后来,便开始畅聊生活和人生。

备课、上课、听课、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批改作业、处理大大小小的班级事务、与个别学生谈心……在“连轴转”的状态下,每天批阅班级日志成了于霞最幸福的事情。

“48个小本子里暗藏着48种思想,从笑话到猜字谜,从分享快乐到述说苦闷。我从中总是可以捕捉到思想波动的学生的痕迹,及时挽回了许多误入歧途的学生的心。放学后,我偷偷放在他们桌洞里的一封封信笺,或许第二天就会成为照亮他们内心的一束阳光吧!”说到这里,于霞脸上的笑容也明媚了起来。

书信的往来,也延伸到了学生之间。班长叶子提出:“我们两周调整一次座位,在离别之际,若把两周来所发现同位的优缺点写出来,珍贵的赠言岂不胜过万金?”于是,写离别书信成了学生之间坦诚相见的契机。于霞说:“同学之间的矛盾,也是可以用书信解决的。当面道歉总会有些难为情,说不出口的那句‘对不起’通过书信就可以送达。”

在“周四亲子日”这天,于霞会集中把家长一周上传的亲子日记打印出来并夹在他们的班级日志里。于霞说,这种无言的沟通不知叩开了多少个处在青春期的学生的心扉,这个特殊的日子也成了他们内心最暖的期待。

“14岁生日庆典”是送给每名学生的一份青春“大礼”。于霞这样描述动人的一幕:“伴着点点烛光,亲启家书,默读着父母埋藏已久的话语,一颗颗在信纸上跳动的泪珠是孩子对父母14年养育之恩的应答,更是不负青春的无声誓言……”

为了让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双向奔赴”,于霞还组织学生回馈给父母一份特殊的家书《亲人小传》。通过为父母写传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爸爸或妈妈的童年、求学、求职、恋爱、结婚生子的过程和难忘的故事。其中的一封封家书令很多家长在品读过程中泪流满面。

“在信息时代,正是书信传情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让父母和孩子相依相偎,有了心灵的交汇和碰撞,让他们在至真至美的亲情中懂得了彼此,增进了亲子感情。”于霞说,如此美好的一幕幕在教室里上演,也是她作为“老班”最幸福的时刻。

弱势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

“一个热爱培育幼苗的人,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

为什么要选择做教师?

在自己的读书随笔中,于霞曾经记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得像清泉;一个热爱培育幼苗的人,他会欣赏到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工作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会感到温暖。”

做了十几年的“老班”,于霞对这段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

有这样一条短信,至今还珍存在她的手机里:“您不仅是孩子的老师,而且是我们的老师。谢谢您!是您教育孩子成人,是您让我们对孩子重燃了信心。今后,我们一定和老师共同努力,培养好孩子!”

这条短信是男生小阳的爸爸发给她的。在她接手的不少“问题班级”里,小阳的故事至今让她记忆犹新。

接手没几天,她便发现了特殊的小阳:他违反纪律、不服管教,与家长更是矛盾重重。

“孩子的问题大多源自家庭。”在充分了解小阳的情况后,于霞决定先和他的爸爸沟通。通过几次家访,最终与其爸爸达成了共识:“每个孩子内心都有被认可、被欣赏的渴望。教师变,父母变,则孩子必然会变。”

怎样才能为小阳创造改变的契机?于霞决定从班会课入手。在一次班会课上,于霞对学生说:“也许我不是最优秀的班主任,但我要成为最勤奋的班主任。谁能够监督我?”在同学们善意的理解下,小阳被选中了,担任班主任监督员。同时,大家要求小阳做到两点:一是陪着老师进行班级管理;二是每天回家后用5分钟把老师一天的工作说给家长听。

从那天起,于霞坚持每天早晨7点前到校组织学生自习;中午、课间、“两操”时间都会到教室里陪伴学生,谈心、了解其需要并进行疏导;晚上会在教室里等所有学生离校后再离开,而小阳也一直陪伴在她左右。

也许是于霞始终如一的坚持触动了小阳的内心。慢慢地,他变了。小阳不仅不再在课堂上“搞破坏”了,而且有了学习积极性,各科成绩都有了起色,久违的笑意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在期中召开的家长会上,学生们自制了大红花为家长佩戴,与家长热烈相拥。那一刻,于霞看到,小阳爸爸的眼角湿润了。会后,他紧紧握住于霞的手激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回家后就发出了那条短信。

这件事让于霞深深地意识到:每名学生都是一朵不一样的花,都有自己不同的花期;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心守护,静待花开。

此后,她经常会以此提醒自己:“每名学生心中都住着一个天使。风雨来时,有些天使会暂时收起翅膀,甚至会忧伤和哭泣。但是,这恰是他们最需要教师关爱与引导的时刻。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要付出热情去看见并帮助这些天使,顺着他们的目光去寻找人生的航向。”

什么是真正的看见?

海灵格说:“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你没有看见他;当你关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你开始看他;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你看见他了。爱是深深地看见!”

点燃“自驱式”成长的心灵火焰——

让班级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生态系统

班级,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于霞看来,一个班级不仅是一间教和学的教室,而且是一个微型社会,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教育现场,是师生生命相互点亮、共同展开的地方。

班级,不仅是思维发展、思想启蒙的领地,而且是每天课上课下有益、有趣、有料的生活领域。

班级,不是封闭的一隅,而是一个与窗外八面来风和更广阔的世界建立联结的地方。

“这里的每一天,都可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一生的烙印。”于霞认为,班级是一个生命有机体,每名学生都是其鲜活的细胞,又各自成为独立的个体。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让学生站在教育的中央”,点燃每个生命个体对知识的渴望,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汲取知识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自主与合作并举,多元与个性共进”的“荷文化”正是在于霞的这种理念下形成的:遵循“启润铸魂——唤醒逐香——赋能飘香”的生命轨迹,以“小荷之年——青荷之年——香荷之年”时间轴为主线,以环境打造、活动开展、协同培育、多元评价为实施路径,引领学生从个性品格到集体精神,再到成长共同体力量,实现人格的自觉发展。

据此,于霞在班级中开启了两大工程:“三自经”运行平台和家校共育活动。

“三自经”,即引领学生实现“自律、自主、自发”的成长。首先,每名学生在竞聘演讲前做好《自我学情剖析表》,按照自身实情自报适宜的竞聘岗位,由班级家委会和学生代表做评委,最终确定每个人的岗位职责,实现“人人定岗”。在此基础上,设置值日班长,让学生依照学号轮流担任,辅助班长工作,实现“人人轮岗”。除此之外,还让学生自定方案,自发讨论,组建班干部队伍,适性扬才。

“如此建班体制的好处,就是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以个体发展为视角,自主设计成长规划,自发组建小组;教师引导学生从各司其职走向和谐发展,将外在的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于霞认为,此举为学生走向“自驱式成长”搭起了台阶,“小荷”有了崭露“尖尖角”的机会。

多彩的班级活动充盈着无限的生命张力。于霞注重融汇诗词、话剧、共读、电影、戏剧、研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更大的坐标、更广的场域中增长见识,从中看见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学会在多元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播下梦想的种子,让班级成为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生态系统。

例如,“寻找最美书店,让生活浸润书香”就是于霞带领学生践行班级文化主题的特色活动之一。她说:“书店是城市最美的风景和名片,书店里错落有致的布局、精心设计的氛围,本身就是一种阅读引领。”活动伊始,于霞就身体力行,在熟谙济南市大大小小书店的基础上,向学生们介绍了“我眼中的8家最美书店”。随后,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最美书店”,并要求学生每进一家书店都要拍下照片且写出入选理由。

“选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了让自己喜欢的书店成为“最美书店”,学生们兴致盎然,自发查找资料,翻阅图书,搜集书讯,了解作家,阅读兴趣也因此更加高涨。

又如,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和经验各不相同,为了取长补短,实现共赢,于霞按照学生住址、兴趣爱好,将家长划分为8个“网格小组”。每个小组主要解决同组学生和家长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定期召开会议、举办“线上家长大讲堂”。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是引导者,家长是组织者和问题解决者。由家长轮流分享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育儿故事,并在学期末将其装订成册,形成“荷合班”自己的教育故事。

“爱,是深深地看见。”于霞说,真正的“看见”,并非易事,但这也正是教育的迷人之处……

让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一趟美妙旅程

敞开心扉,打开春天

你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是通往更高处的一个阶梯

(摄影 宋杨)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