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最有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完成‘造就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极其细致艰巨的工程。”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阵地。只有家校双方的教育方向一致,力量才能达到统一。
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青杨小学地处泰山余脉偏远的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外地大学生,驻地几个村的学生家长大多从事运输行业,多数性情直爽霸气,教师和家长沟通不顺畅,教育教学工作难度较大。经过前期调查,留守学生占全校人数的40%,其他60%的学生家长大部分也是早出晚归,无暇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由于家庭和社会等原因,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行为习惯不好、不遵守纪律等问题。
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如果学生出了问题,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达到家校沟通的目的,快捷又便当。然而,这样的沟通所起到的效果有限,学生在中间左掩右遮,家校互动不畅,家校之间存在隔阂。
而家访就是一场美好的遇见,能让心与心贴得更近,让爱与责任不断延伸。学校里两个家访案例让我们更加觉得,家访是信息化时代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
案例一:
学校六年级男生李刚(化名),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虽然个子比同龄学生矮很多,却有“当大哥”的夙愿。一个星期总会发生几件令学校、班主任和家长都难以处理的事情,比如约架、恐吓同学、目无校纪班规、为所欲为等。班主任也觉得这名学生是个“老大难”,因此,经常给他在外务工的爸爸打电话。但因电话中交流不畅,爸爸误以为老师有意刁难挑刺儿,这使对李刚的教育变得更加棘手。当学校决定到李刚家家访时,年轻教师感觉很为难,也害怕遇到棘手的事情。于是,校长决定带着班主任到李刚家中。令校长和班主任感到吃惊的是,李刚的妈妈非常干净、漂亮,家里环境也特别舒适,李刚和他的妈妈都谦和有礼。在与李刚的妈妈交流中,班主任了解到,这是一个重组家庭,孩子十分佩服在外是“真英雄”“大男子汉”的爸爸。班主任能感觉到妈妈对孩子十分关心。又通过走访李刚的爷爷、奶奶,班主任对李刚的家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原来,他一直在效仿爸爸做“真英雄”。经过多次与李刚的爸爸见面沟通后,李刚的爸爸意识到,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行为,并且多次与班主任沟通,一起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现在的李刚积极向上、团结同学,已经懂得了如何做真正意义上的男子汉。
案例二:
学校四年级女生李跃(化名)眼睛大而亮,俏皮可爱,但是没想到,机灵的她在学习上却是落后的。李跃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习惯较差,完成家庭作业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班主任发现问题后,及时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并积极引导,可效果一般。此时,家访迫在眉睫。家访中,班主任通过与她的爷爷谈话得知,李跃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平时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她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她管教较少,导致她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在学习方面,她的爷爷明确说:“我只能管得了孩子的日常生活,管不了学习;在学习方面,只能找孩子的父母。”针对这一情况,家访中,班主任除了和她的爷爷、奶奶聊天,拉近家长与教师间的距离外,还留出半小时时间指导李跃完成家庭作业。在学习方面,为李跃个人制定奖励机制,独自完成一科家庭作业奖励2颗星,每科积攒10颗星可减免作业一次;平时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也可以获得星星。双管齐下,李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她得了68分。班主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鼓励了她,还特发了一张“进步之星”奖状。班主任回忆说:“我忘不了李跃高昂着头走上讲台领取奖状的场景。此时,成功的喜悦已成为李跃学习上的巨大动力。”
俗话说:“见面三分亲,不打笑脸人。”家访作为教师与家长、学生促膝谈心、交流沟通的一种传统方式,是家校共育的桥梁和纽带。教师到学生家中家访,和家长面对面交流,近距离观察、了解其家庭环境、家长素质、亲子关系等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学生及家长在熟悉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中,会主动打开心扉,坦诚交流沟通,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家长、教师产生新的触动、新的感念、新的动力。
《荀子·修身》有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正是通过“见面三分亲,联络更走心”的入户家访实践活动,感知传统家访形式的优势所在,以家访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生在家长、教师无形的关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