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报数字报纸

山东教育报新闻 汇聚星星之火 点亮美好未来 平阴县为学生筑牢成长“防护墙” 图片新闻 乐陵市 :“小胖墩”在体育课中“瘦身” 郓城县:家校共育实现“同频共振” 龙口市:体教融合助推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 高密146所幼儿园开展延时托幼服务

第2版:新闻
三十而立    守正创新
新闻
02

汇聚星星之火 点亮美好未来

——昌乐县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纪实

□ 通讯员 张廉洁 吕佳政 邱梦琪

新学期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班仪式在昌乐县红河镇小学举行。这是学校新一届“金号嘹亮”鼓号队开班仪式,清脆的鼓声和嘹亮的队歌让少先队员们充满了自豪感与荣誉感。自红河镇2021年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以来,该校依托“乡村复兴少年宫”建立30个社团,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样的变化,在昌乐县各乡镇学校中并不鲜见。

为实现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双轮驱动”,近年来,昌乐县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在教育教学、教师引育、学校管理等方面下大力气,系统实施“联盟、青春、课程”三大行动,全方位赋能县域乡村教育振兴,让每名学生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联盟行动”为乡村教育振兴聚势增效

“如何进一步缩小教育差距?如何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昌乐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庆安重新阐述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教育从来不是某所学校自己的事,教育系统是一个集体。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为这项伟大的工作出一分力。”

昌乐县2021年制定出台了《强校扩优行动实施方案》,将全县中小学划分为7个共同体,并以资源相对集中的13所城区中小学为骨干,让其分别与1到4所乡村学校结成发展联盟,成功创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13个,并通过联盟校管理论坛、影子培训、挂职交流等多种方式,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有效完善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县域合作共享机制。

在构建发展联盟的同时,昌乐县还着重提升乡村学校综合教研水平,采用联合教研、集体备课、作业设计、质量分析、资源共建共享等活动组织形式打造城乡学校一体化教研平台,持续促进城乡校际多元合作,实现课程资源的联合研发和质量监测数据的共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昌乐县乡村学校教学资源研发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受到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青春行动”给乡村教育振兴增光添彩

要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师资是重点也是难点。2017年以来,为有效缓解乡村教师老龄化和师资断层问题,昌乐县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位置,坚持引育并重,共引进教育人才1340名,教师队伍结构向着年轻化、专业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我老家在滨州,2019年考到昌乐任教。来到昌乐的最初一段时间,我不是很适应这里的工作和生活,也时常有申请调回老家的念头。但现在,我已经在昌乐结婚生子了,因为昌乐的教师培养和管理制度让我安心。”乔官镇小学青年教师邓永芳感慨道。

为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生活问题,昌乐县全面实施教师安居工程,为约500名乡村青年教师完成了周转宿舍的改造提升,不但解决了新教师的住宿和吃饭问题,而且定期举行特色联谊活动,让他们“来了就不想走”。为让乡村教师真正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参与者,昌乐县积极实施领军人才带促战略,以破解乡村学校教学教研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内在驱动,由县内名师领衔,成功组建了47个乡村学校名师工作室,乡镇学校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广泛加入,充分调动起“领头雁”活力,催生了“雁阵效应”。

此外,昌乐县还将评先树优向乡村教师倾斜、待遇优先向乡村教师侧重,每年都会表彰一批乡村优秀教师和教改先锋,并从年轻教师中选拔校长后备人才,辐射带动乡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实现再提升。

“课程行动”让乡村教育振兴落地生根

为将优秀乡土育人理念融入乡村校本课程,不断提升乡村学生对乡土风俗、人文、历史的认识,昌乐县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乡土风情相结合,指导各乡村学校创设地方特色课程和特色教学模式。

红河镇小学依托乡村学校独有的资源优势,利用校园北侧闲置场地,建设了占地20亩的大型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幸福耕读园”。该园经过3年的改造建设,内设“三宝、两室、五园、十景”,助力学校实现了“田园化、公园化、课程化、花园化”的“四化”目标。“我校虽然是一所乡村学校,但它有一个其他学校都没有的地方,那就是‘幸福耕读园’。我和同学们都喜欢在这里学习劳动知识。”学生李子涵开心地说。

为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昌乐县各乡村学校积极盘活乡土教育资源。如营丘镇的学校利用名胜景点,开展了“走近古都营丘”“昌乐爱家乡”“向名人学习”等特色活动,进一步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乔官镇各小学则利用区域内的火山口颈地质遗迹,不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主题研学活动,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下一步,昌乐县将继续采取有力举措,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大力建设乡村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文化自信,赋新生态教育价值,扎实推进乡村教育振兴步伐,让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录入:袁飞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东教育社 | 在线投稿 | 关于本报
版权所有 山东教育社   ICP证:鲁ICP备16007069号
声明